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徐琳:做一名有担当的援疆教师

日期:[2023-08-03] 版次:[A04] 版名:[青播报]

见习记者 陈天旭

7月25日,点亮“越学·思践”宣讲树暨“新时代 我来讲”越秀区优秀宣讲员大赛颁奖仪式上,10组选手在近300份投稿中脱颖而出,荣获“新时代 我来讲”越秀区优秀宣讲员大赛十佳宣讲员。其中,来自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徐琳就在今年年初接过父亲“援非”的接力棒,开启了在新疆的支教工作。

“援疆教师就像桥梁、像渡船,默默地做着修己达人、润物无声的教育事业。”徐琳表示,援疆支教既是一场圆梦之旅,也激励着她与当地教师共建一个阳光幸福的教育环境,为当地的学生们点亮希望之光。

追梦援疆,为支教事业发光发热

“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有一个支教的梦想!”徐琳说,尽管多年以来,自己的支教梦总是由于工作、家庭等原因而难以成行,但在她的心里从未放弃过这个想法。从教24年后,今年1月,在得知广州市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报名遴选正式开启时,徐琳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这个机会对我来说非常可贵,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相对成熟的教学经验为支教事业做贡献。”

对于徐琳的决定,家人也都非常支持。受父亲“援非”事迹的影响,徐琳对于前往边远地区开展支教工作干劲十足,在她的回忆里,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前往坦桑尼亚修建坦赞铁路的故事也在自己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父亲的信念也深深影响了我们下一代,我也希望可以在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发光发热。”

今年2月,徐琳与另外10位援疆教师正式抵达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开展支教工作。西北地区风沙大、昼长夜短,气候与湿润宜人的南方相差较大,不少广州援疆教师都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应。面对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徐琳与老师们也自有“破解妙招”:“我们几个援疆老师会自己炖汤润肺,用家乡的美食缓解气候影响。”在互相鼓励中,老师们也慢慢克服地域差异的影响,投入到支教工作中。

五个月过去,徐琳在新疆支教的第一个学期圆满结束,她说:“这五个月的支教生活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新疆这片土地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我会继续努力成为一名更好的支边教师,接力援疆,赓续使命!”

润物无声,一笔一划扶手润字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维吾尔族的乡村学校,徐琳就在这里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她也逐渐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维吾尔族的小朋友拼音基础弱,普通话水平不好,他们家里的长辈也大部分不会讲普通话,因此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上比较吃力。”在教学手段匮乏的情况下,徐琳展现出十足的耐心,一音一字反复教读,一笔一划扶手润字。为了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徐琳还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班里的孩子们尽快打好普通话语言基础。

“课室里挂着中国地图,我经常指着地图告诉孩子们喀什疏附县在哪里、首都北京在哪里、我的家乡广州又在哪里。”徐琳表示,当地学生的长辈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喀什,她希望这一代孩子能学好普通话、汉字,将来能有机会走读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日常教学中,徐琳也通过实践不断吸取经验优化课堂内容和流程,用多彩丰富、趣味十足的教学内容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个学期过去,班里的学生期末语文成绩人均提高了二十分,在识记汉字、拼读音节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徐琳还观察到,学生们更加善于思考,也更敢于提问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

除了向学生们教授知识,徐琳还与当地12名年轻的语文教师结对帮扶,面向全校教师推行“推门听课”教学模式,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策略,帮助当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教师加入支教队伍。”徐琳说,这既是帮扶,也是传承,具备优秀师德的教师援疆可以促进当地的教师一同成长,进而带动学科、学校做得更好。在支教过程中,徐琳就发现,随着广州的优质教育力量输入扎根,当地的教育硬件和软件也在不断发展着,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她表示,援疆教师们也将运用更适合当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做最接地气的教育援疆事业。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