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寻八一足迹 忆红色初心

日期:[2023-08-03] 版次:[A05] 版名:[青热点]

——广州高校青年团队走访调研普宁革命遗址


见习记者 王晨辉 通讯员 陈晓梅 赵建华

团队在“八一”纪念馆认真聆听讲解,观看展览

团队成员烈日下重走革命路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广东省普宁市以“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引导全市各地各单位充分利用辖区内红色资源,广泛开展主题教育。

为深入挖掘普宁革命老区优势,活化普宁红色资源,华南农业大学“寻根老区记忆,赓续红色薪火”红色基因传承团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梅指导下,由城乡规划专业副教授赵建华带队,于7月期间前往普宁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发挥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及农林院校优势,重走革命路线,溯源红色基因,传承八一精神,以青年之力赋能革命老区红色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

寻访红色足迹,探忆军民共建

八一建军节前,团队来到普宁市“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俗称“八一”纪念馆),聆听普宁市博物馆馆长江宁文声情并茂地讲述“八一”纪念馆背后的历史故事。

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原本2万多人的队伍在南下过程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只剩下了1000余人。危急情况中,起义军来到普宁这片红色热土。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起义军在流沙教堂顺利召开了军事决策会议,史称“流沙会议”。流沙会议过后,起义军在莲花山突围战损失惨重,而领导人也被冲散,下落不明。在这危急的关头,中共普宁党组织带领革命群众及时赶到,在当地人全力配合下,组织领导人分为三路安全撤离南下。

南下部队为普宁这片土地带来了革命的火种和抗战的精神,普宁人民以高涨革命热情配合、守护着起义军的行动。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既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普宁这片土地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

流沙教堂旧址现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修缮为如今的八一“纪念馆”。团队走进八一“纪念馆”的中厅,映入眼帘的一口水井和旁边的几座雕像。这是周恩来与起义军来到普宁饮用过的水井,原封不动地在此保存。而水井旁起义军与群众紧握双手的雕像,展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深深打动着每一位成员。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八一”纪念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具有丰富历史感、现场感的景观装置,馆内的浮雕广场、题词陈列室、陈列厅等高度还原“流沙会议”等历史场景原貌,展现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在普宁的红色事迹和军民的鱼水情谊,对传承和活化普宁红色文化、发展和创新普宁红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普宁地方党委、政府各级党政高度注重充分发掘弘扬旧址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近年来,先后在旧址组织举办一系列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好旧址的阵地作用。据统计,年参观人数高达10万人次以上。

重走革命路线,溯源红色教育

来到普宁下架山镇碗仔村,团队在当地村委会的带领下走入深山,探寻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旧址,寻找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团队重走革命路线,亲身体会当年红军行军的艰辛,用脚步丈量每一寸红色热土。

近年来,普宁市教育局深耕本土丰富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打造特色书院文化。调研团队沿着普宁红色教育路线,依次探访了梅峰中学、三都书院、敬爱学校三处革命旧址。这三处革命遗址既承载着普宁源远流长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也是普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对鼓舞青年人刻苦奋斗、保家卫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青年手记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立足团队前期赴海陆丰革命文物保护片区共计10次的调研基础,结合粤东地区革命文物普查工作,调研对象涵盖政府人员、普宁民间文化爱好者、当地村民、当地教职工等,从实地走访,获得一手资料,到拍摄视频记录与宣传,目前共集整理1万余字访谈文本资料。

通过寻找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的切身实践,我们更加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源于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深刻认识到自身沉甸甸的责任,并就新时代该如何更好地继承红色基因进行了探讨。身为华农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学以致用,努力实践,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优势,尝试采取“基地实践+假期实践+日常社会实践”的方式不断完善调研成果,利用新媒体开拓红色文化宣传新形式,为革命遗址的保护、活化及普宁红色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提供青年思路。

师长寄语

本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青年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与红色基因传承的融合。同时,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以“明理”为根基,以“沉浸式”课外文化活动为辅助渠道,以创新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以“践行”为落脚点。通过“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活动,不仅能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也能使青年找到成长的典范和对标学习的楷模,为他们的人生照进最明亮的光,获得成长的力量。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