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誌”为公益

日期:[2016-03-06] 版次:[A07] 版名:[岛民]

林晴湄:一个坚持记录中大校园平凡人的大学生


记者 谢中秀 校园记者 孔德淇


不会骑车,却给校区带来了公益自行车;不是学新闻的,却坚持记录身边普通人的故事,这就是林晴湄,一个坚持记录中大校园平凡人的大学生。


21岁的林晴湄是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大三的学生。就像身边的很多女孩子一样,她喜欢自拍,爱和朋友天南海北地聊天,自认为是个“不安分”、经常到处走动的人。

但在好友眼中,林晴湄又是如此独特:不会骑车,却给珠海校区带来了公益自行车;不是新闻人,却坚持采访记录身边普通人的故事。

去年5月,林晴湄牵头成立了“誌”公益团队。团队名字脱胎于诗序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初衷是记录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而又默默无闻的人。团队最初的成员都是她的好友。林晴湄回忆,成立“誌”公益团队的原因很简单。进大学以来,她看过很多人物报道,但都是学校里熠熠生辉的角色。这些文章因为目的与框架过分明确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但同时在校园里,人们会忽略许多身边的平凡人。“四年的时间很短,这些人待在学校的时间可能会比我长得多,换个角度去观察我们生活的模样和身处的环境,或许也是不错的尝试。”林晴湄说。

项目启动后,联络采访对象,开展面对面采访,收集团队成员录音稿并将其整理为相关文字,最终排版、推送,分享到朋友圈,等待朋友间彼此交流心得,“誌”公益成为占据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业之一。团队成员都是非新闻专业出身,也没有现成模板可循,在对采写技巧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一步步地摸索。

“第一次采访,我们连列采访提纲都成问题。采访时,竟发现对方比自己还能说会道,拟好的提纲几乎没有用处。”但林晴湄并不灰心,她将这看做是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至于到底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什么,还是未知数。但我觉得这很有趣,也对此充满期待。”

10个月的时间里,从食堂阿姨、宿管人员、环卫工、外卖小哥,到退休院长、创业学子、留学生,“誌”团队的成员往返于广州、珠海两座城市和中山大学校内外各个角落。迄今为止,团队完成稿件30余篇,依托于中山大学学生处官方微信的“纪录•身边人”栏目已顺利发布逾10期。

2015年10月的一天,适值林晴湄与团队成员宋光祥约定在宿舍楼下采访一个环卫大叔,台风不期而至。不一会儿,小雨变成了暴雨。由于宿舍楼架空层挡雨设施简陋,雨点直接打在了林晴湄和同伴的衣服上,很快他们的半边身体彻底被雨水浸湿。而此时,环卫大叔正说起3个令他引以为傲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女儿,他们完全不忍心打断,只是趁大叔不注意的时候快速擦去手臂上的雨水。林晴湄说:“不然真的太冷了。”采访结束,他们打算就此返程时,发现两人身上只有一把很小的太阳伞,台风天里一撑开就立马被风吹翻了过来,根本没法用。尽管非常狼狈,两人却相视一笑,觉得有趣又无奈,并决意冒着急风暴雨继续行走。

从“逐散功名浮躁”及至“回归生活本真”。自创立以来,“誌”公益完成了《非洲来的留学姑娘阿伦》《院长舒元》等作品,受到的关注远超出林晴湄的想象。当前方看似渐亮时,质疑与不解也不曾停过。“不说其他人,就连我们的采访对象,每一次与他们解释我们所做的事情时,他们总是带着疑惑的表情:你们为什么想知道我们的故事呢?尤其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他们会更加诧异。”不过在聊天或者看到推送文章过后,有些人就会逐渐理解。每当走在校园的林荫大道上,林晴湄就会想,时间会证明当下所做的一切的价值。

在林晴湄眼中,仍有很多人与事需要被记录,比如牵挂孙子上学问题却不顾自己嗓子多年嘶哑的食堂阿姨;怕黑却在雷雨夜咬紧牙关送外卖、问话时会略显害羞的外卖小哥……通过记录下来的故事,她想要告诉后来之人:曾经在这里,有这样一群熟悉的陌生人。

此外,林晴湄试图通过团队的记录,传递关爱弱势群体的信号。去年感恩节,林晴湄亲自来到智障孩子们所在的特殊儿童学校,专程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我不确定自己能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但一旦有了新的想法,我就会设法去实现它。哪怕是从未涉足的领域,我也愿意尝试。”除了“誌”公益的采访,林晴湄还曾为校园公益自行车项目的落地倾尽心力。尽管在过程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阻力,但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项目最终成功实施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那时候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而且我坚信,尝试总比不尝试好,虽然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可是也会收获到一些意外之喜。我也曾因为和身边很多人想法和做法不同而自我怀疑过,但每当我自我怀疑的时候总有人愿意给我勇气,鼓励我坚持下去。”

“多变的想法不代表自己会成为一个反复无常的人,而是教会我调整好生活的目标:趋真、趋善、趋美,合理而不失掉自我。”林晴湄说,“‘择善固执’是美国一位友人送给我的人生信条。我想,我会坚持做好自己,非常感恩给予过我鼓励的人,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能和我一起往前走。”

(本文原载于《 中国青年报 》,内容略有更动。)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