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举措助毕业生就业 “慢就业”走进青年视野
日期:[2023-07-06] 版次:[A02] 版名:[青调查]见习记者 陈天旭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夏天,共有1158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出大学校园,再创历史新高。有助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发社会关注,全国多地持续开展“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精准帮扶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添砖加瓦”。与此同时,“慢就业”等高校毕业生新选择也备受瞩目。
多项政策助力毕业生积极就业
有已经就业的青年表示,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岗位、薪资与现实就业时的落差较大是许多年轻人求职就业的痛点。为了帮助应届毕业生拓宽就业路径,今年广东全省各级事业单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增加。记者了解到,2023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中,广东全省各级事业单位共招聘工作人员13058名,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下高校毕业生可报考岗位为11097个,占岗位总数的85%。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就业平台、就业渠道也正在不断建设拓宽。通过强化穗港澳青年创业扶持、提升服务温度等方式为湾区毕业生打造更具优势的就业、创业环境。
有专业人士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点在于“拓岗”。今年,广东省内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拓岗行动仍在持续,通过支持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政府高校访企拓岗力度等形式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性岗位挖掘力度,广东全省累计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项目、参军入伍等政策性岗位34.6万个,比2022年增加4万多个。其中公务员招录增加5000个、科研助理增加5500个、应征入伍增加2000个。在此基础上,基层服务、社会组织、政策岗位等纷纷通过校园招聘、省人才供求信息平台等渠道为高校毕业生点亮就业的“明灯”。
专业人士呼吁,对于暂时未能就业的毕业生,高校应通过设置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岗位缓解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或是在学位拓展、学术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提供助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就业适应性。
探寻“慢就业”多样性
在就业多样化的今天,“慢就业”成了不少毕业生的新选择——区别于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他们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选择游学、支教、陪伴父母或创业考察,考虑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近年来,“95后”“0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选择“慢就业”的人数趋势逐年增长。据智联招聘于今年5月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2023届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人数占比已达18.9%。
“脱产备考”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在主动“慢就业”时的首选。在去年第一次脱产备考研究生失败后,李俊霖决定今年继续脱产备考。“现在求职的门槛越来越高,所以我想先提升自己的学历,过两年再找工作。”李俊霖告诉记者,他周围有不少同龄人都主动选择了脱产备考研究生或公务员,自己目前的目标也是继续升学,短期内不会考虑工作的事。
“不用工作的话复习起来会比较专注,我想争取一次‘上岸’。”刚刚毕业的肖炜说,自己已经准备好报考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从毕业到明年年初考试的这段时间里,他决定在家脱产备考。
“大四这一年不是考研就是考公”已不再是一句流传于大学生之间的空话。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考人数不断攀升,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达474万,2023年公务员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50万人,2023年省考国内总报名人数也已超过520万人。
在“考研热”“考公热”的大背景下,“脱产备考”也成了部分应届毕业生主动“慢就业”的一个选项。这反映出不少高校毕业生仍抱有继续深造、提升学术水平的想法,以及他们对节奏相对稳定的“铁饭碗”工作的向往。在这部分“慢就业”群体的权衡中,备考研究生或公务员是更符合他们自身长远发展和成长规划的选择。
“慢就业”的另一个切面,是“全职儿女”,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处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在家庭中“充满电再出发”,是不少年轻人在刚毕业或工作不顺利时的“缓冲选项”。
相较于带有贬义色彩的“啃老族”,“全职儿女”可被认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达成共识的共同选择。今年毕业的小梁在刚刚结束了自己在某家大型企业为期几个月的实习工作后,决定先暂缓正式就业的进程,回父母身边待一段时间。
“今年上半年比较忙,所以刚毕业这段时间就想先放松一下。”小梁说,父母也支持她的决定,每个月会给她“开工资”。但她也表示,自己在家这段时间也一直思考着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还萌生了跟朋友一起创业的想法,会在思路清晰后慢慢将就业或创业的事提上日程,争取早日做到“经济独立”。
对暂时成为“全职儿女”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仅保证了他们得以满足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追寻精神上的满足。“爸爸妈妈就是我的‘避风港’!”小梁认为,对年轻人自身情绪状况的调节是“全职儿女”所能提供的宝贵“精神价值”,它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放松的契机,并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身份转变。思考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动力,年轻人也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再出发”。
“慢就业”需要物质成本支撑
“‘慢就业’的前提是基本生存不受影响。”陈佳璇是在大学期间靠着在网络平台帮人鉴定、收集转卖摄影器材攒下了一笔积蓄。去年大学毕业后,陈佳璇曾短暂地工作过两个月,但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不稳定决定辞职回家。她表示,自己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会有一些兼职的收入,目前的生活自给自足没有问题。“未来可能会选择考公或者找一个节奏稳定的工作,但还没有那么快决定。”陈佳璇说。
由此可见,“慢就业”模式并非适合所有人。在物质需求上,“慢就业”需要较为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就陈佳璇个人而言,她有着一定的积蓄,家里的经济条件相对良好,父母也对她暂缓就业的选择表示支持。但大部分缺乏经济支持的毕业生,仍然在毕业后选择了传统的求职就业模式,休息间隔不会超过1-2个月。
对正处于“慢就业”状态下的年轻人来说,“慢就业”也绝非“躺平”,只是在短时间内对个人发展按下暂停键,不少年轻人选择放慢自己的步伐以便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有专家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工作不再是新生代就业群体解决生存焦虑的重要手段,而被看作是他们通往理想生活方式的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择业过程中变得更加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社会应对暂时停留于“慢就业”阶段的年轻人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同时,专家也指出,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持续,或许会加剧青年就业难题。“慢就业”并非不就业,如果长期停留在观望阶段,一味求稳求好,也有可能演变为“懒就业”“逃避就业”。家庭、学校和青年人应当做好合理规划和调控,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免“高不成低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