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忆童年读书

日期:[2023-06-15] 版次:[24] 版名:[新绿书屋]

增城区荔城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原增城区荔江小学校长) 李毅兰

儿时读书的条件极为艰苦,古老的长方桌裂开几条大缝隙,长木凳、桌凳两个同学共用,很挤,因此也常常和同学划“三八线”。

那时没有什么课本,记忆中低年级只有语文、数学两门,高年级多了一门品德和自然课。英语课也是上初一才有的学科,现在一入学就是十门学科的校本,还有配套练习册、教辅资料、作业本、精美文具盒等等,把学生的书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儿时上学就是简单的几本书、一支笔,没有更多的教辅资料和习题册。书包也很简单,是大人用布手工缝制的,或者哥哥姐姐用过的,有的男生根本不用书包,直接拿在手上,遇到上放学路上突然下雨便会淋湿书本。

那时农村家庭没有大型家电,连电灯也不舍得用瓦数大的,灯光比较暗淡。晚上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写的作业也是简单的抄写或几道计算题,很快就可以完成。

童年时代,读书物资匮乏,一本课外阅读书在同学间借来借去,翻得稀烂。提起儿时的课外书,脑海中搜索到除了《故事会》、《小学生作文选》、《作文周刊》、《连环画》外,还真想不起有其他什么课外阅读书来。那时候的父母和老师不允许我们读“闲书”(故事会、连环画、小说之类),觉得会影响学习,浪费时间,小时候很害怕写作文,头脑没有词汇积累,每次老师布置作文,就感觉头痛。后来到乡里的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学校订了《小学生作文选》、《小学生报》,语文老师说,多读这些刊物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那时很渴望进步,便喜欢上了这两种刊物,放学路上一边走,一边看。一本周刊看好多遍,还一次次仿写作文。就这样,才慢慢找到了一点写作文的感觉,虽然没有那么词句优美,内容丰富,但至少可以成文,偶尔也会得到语文老师表扬。到中学时,接触到了一种新的刊物——《读者》,甚是爱不释手。同学之间抢着轮阅。那时学校没有图书室,家里也没课外书,一是经济困难,二是那时也没有阅读的氛围。

忆起过去读书的时光,充满了酸楚。如今生活变得安逸富足,读书成为我业余消遣的奢侈品。每每夜深人静,泡杯青茶,抓把瓜子花生,一边独自饮茶、一边欣赏美文很是享受。阅读滋养心灵,与书为友,好书相伴,悠然惬意。

我的成长书单

《千家诗》(宋)谢枋得 (明)王相/选编

《写给孩子们的哲学启蒙》(法)拉贝 (法)毕奇/著

《美丽的西沙群岛》刘先平/著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