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新时代“雷锋”: 平凡人生铸就不凡价值

日期:[2016-03-03] 版次:[A06] 版名:[青职场]

他们,是生活中的平凡人,凭着一颗炽热的心,年复一年坚持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三月是雷锋学习月,当各处开始响应号召当好人做好事时,他们的活动早已默默开展数年。照看老人、关心病患、教导小孩……对于“做好事”、对于“志愿者”,他们始终秉承着从身边做起、做小事做起的原则,用自己的一双手、尽自己的一份力,给这个社会增添点滴温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采写:本报记者 周司琪 通讯员 宋文集

 

道德模范何红玉:为病患搭起另一个家

愈后开展“玫瑰行动”

每周六,在花都区人民公园内,你总能看到一群人,在树下或亭边练气功,他们是普通的民众,与一般练功老人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数是癌症患者。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会在周六早上八点准时出现,带领病患练气功或是与其聊天,她是这场活动的组织人,她的名字叫何红玉——第六届广州市道德模范。

53岁的何红玉是广州市花都区民政局一名普通干部,13年前身患鼻咽癌的她,曾经历一段痛苦的患病期。虽然一年多后得以治愈,但这次经历,让不到40岁的她体会到了八九十岁的人生况味。康复后,何红玉自费创办“365康乐家园”,通过各种渠道,将一些癌症病人聚集到一起,为他们打造一个“温暖的家”。

说起5年来建设“365康乐家园”的经历,何红玉有着说不完的话。虽然患病后遗症让何红玉记性变得不太好,但她却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病房看望病患的情形。“第一次去花都人民医院,我手脚都在发抖,看到化疗的瓶子,更是条件反射地想跑。”

一开始,她的好意并不被他人所接受。“我们向病人表示自己是来帮助他们的。有人很讽刺也很直白地问我们,有没有带钱,说他们缺钱。”

尴尬离开的何红玉并没有气馁,第二次,她带着玫瑰去到病房,“没有人会拒绝玫瑰的善意。”她说,玫瑰也蕴含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从此,去病房看望癌症病人时带上玫瑰的传统保留了下来,这项活动也因此被称为“玫瑰行动”。

 

做好事是一辈子的事情

何红玉说,自己始终记得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她表示,这些年也一直告诉自己,不管是“365 康乐家园”还是其它活动,她希望自己能一辈子做下去。“不是一时的念头,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长久地去坚持为他人做一些事。”

因为“365康乐家园”的义工是志愿性质,所以并没有额外的收入,这就造成义工的流动性较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直坚持做这些义务性的工作。那些康复后来做义工的病患,因为曾经经历过病痛,所以相对更稳定。”

何红玉说,自己是个容易满足的人。病友们的一句关怀、一句问候,都能让她开心很久。今年过年,原本还因为义工辞职的事情而忧心忡忡的她,在回家的前一天收到病友的短信,祝她一路平安,短信里,这名病友亲切地叫何红玉为“红妈”,并称,何红玉让其找到了母爱的感觉。“她跟我约定要一起做义工。那一刻,真的很感动。”

 

“南沙赵广军”黎学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全身心倾注志愿服务

“帮助他人,不是要做什么大事,而是在平时的生活里,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说这句话的人叫黎学俭,一名普普通通的南沙人。带着对“助人”的理解以及高度的专注力,他在志愿服务路上走了 9 年多,很多熟悉的朋友称他为“南沙赵广军”。

2007年,黎学俭进入南沙街道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打扫卫生,到后来走访南沙街村、社区,为老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再到服务亚运,再后来与十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南沙应急志愿服务队。一路走来,不可谓不辛苦,但是无论遇到大小事,黎学俭都会想办法去解决。

在2007年到2012年5年里,黎学俭没有再找其他的工作,他将整个身心都倾注在志愿服务上。这一行径在最开始遭到了父亲的不理解,但看着黎学俭的所作所为,父亲也慢慢理解他的工作。“他说,只要我觉得好,就行了。”

凭借一颗专注的心,黎学俭将志愿服务带向更专业化、普及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他和他的志愿队也通过这些“细小的事”,为很多人带去了温暖和关怀。

2011年,在一次活动中,黎学俭发现,很多外来务工子女缺乏陪伴,难以融入城市。为此,他策划开展“城市游学——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项目”,组织困难外来工子女和志愿者结对出行,并到广州知名大学、著名景点和爱国教育基地进行游学教育,让他们开阔视野,逐渐融入城市。“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坚定我想要做什么,后来慢慢有了转变,更愿意去了解孩子们需要我做什么。”

 

只愿他们过得更好

因为志愿服务做得出色,服务队曾获广东省首届珠江公益节“千家公益社团 ( 团队 )”、广州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1年,黎学俭还被获评“广东省首届公益达人”,但最让他开心的事情,不是拿到的荣誉,而是和那些曾经帮助过的人在一起聊天,看着他们生活得更好。

黎学俭称,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曾在敬老院重逢旧友——罗婆婆,对方将自己看作亲孙子,每次与她见面都能聊上很长时间。“前两年罗婆婆去世的时候,感觉就像亲人离开了一样。”黎学俭感慨道。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