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我与地铁30年” 地铁线上挥洒青春 从零开始创广州辉煌

日期:[2023-02-16] 版次:[A04+05] 版名:[青年看发展]

1992年5月4日,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获批成立,时至今日,广州地铁已历三十年发展,承担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超60%,负责运营线路里程(含外拓)超过760公里,在世界排名前五。如今,广州地铁集团有18000多名年轻人活跃在3000多个岗位上,为市民的便捷出行保驾护航。

这三十年来,一代代地铁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构筑“轨道上的大湾区”添砖加瓦。地铁人身上积极进取、敬业拓新的工作精神,在一批批地铁青年中薪火相传。

见习记者 陈天旭 通讯员 广州地铁团委

1997年6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首段5.4公里开通

广州市地铁筹建处工作人员与外国地铁专家会谈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成立仪式


从无到有,和地铁共成长

广州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曾有人断言广州的地质条件根本无法建地铁。但广州地铁人以莫大的勇气和毅力迎难而上、潜心钻研,通过创新技术、学习经验等方式,攻关了多项难题,最终在1999年顺利开通运营广州地铁一号线全线,让广州也成为建成并运营地铁的城市,彻底推翻了“广州无法建地铁”的说法。

许多经历过广州地铁筹建阶段的技术人员都对广州地铁一号线建设的过程记忆犹新,而陈韶章等前辈对建设地铁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与热爱更是鼓舞着他们参与到这一壮举中来的原因之一。

1988年,刚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毕业的谭文来到广州市地下铁路筹建处报道,加入了珠江沉管隧道的建设队伍中。在经验丰富的前辈带领下,谭文很快成长了起来:“那时候我们基本就住在工地上,方便随时看现场和我们的图纸做得一不一致。”当时许多技术尚未普及,领导带着他们这帮年轻人扎根一线、四处取经,在各方的支持下,他们通力协作完成了珠江沉管隧道的建设,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系统、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施工一线磨砺出真本领的谭文很快就已能独当一面,负责过地铁三号线、广佛线、五号线、九号线等线路的土建工程建设,在五号线施工过程中,他们创下了六个全国第一:第一条盾构机成功穿越溶洞的线路、第一次盾构机挖出最小曲线半径只有206米的隧道、第一次采用先隧道后车站的创新工法施工、第一次在富水砂层进行暗挖矿山法施工、第一次采用矿山法进行洞内桩基托换、第一次采用网络监测系统进行信息化施工。

在谭文负责五号线建设期间,施工团队既要小心规避路基坍塌、危及地表桥墩等风险,又要面临建设双层隧道、重叠隧道等挑战。施工期间也曾因此发生了几次险情,但都在施工团队的努力下化险为夷。最终地铁五号线顺利完工,向全国展现了广州地铁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卓越成绩。

在最开始筹建处的工作人员中,还有不少像谭文一样刚毕业的年轻人,马坚生就是其中之一。建设地铁一号线期间,缺乏实战经验的马坚生跟着前辈们窝在工地上,对着图纸上的细节不断讨论,一遍遍地核查着各项设计参数,力求准确无误。当时前来支援的国内外专家对待工作的严谨与细致给马坚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中成长为一个敬业负责的工程专家。

这些年来,看到广州地铁系统设备从依赖国外进口到国产化自主化,技术也从传统的工业控制发展到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还构筑起了有轨电车、APM、城际铁路等线路制式。马坚生对广州地铁的发展欣慰不已:“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广州地铁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我见证了广州地铁从艰难起步到建成16条地铁线路,再到现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交通建设,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历程,可以说我是和地铁一同成长起来的。”谭文表示,迎难而上是地铁技术职工身上最宝贵的精神,经由一代代地铁人的言传身教形成。她希望地铁的青年员工都能到一线去历练一番,这样既能保证他们在今后的技术管理工作中不会脱节,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迎难而上的理想信念。

1998年,车辆部团总支组织地沟打磨

广州地铁团员接待福利院儿童乘坐地铁

一号线开通首次进行户外大型咨询服务活动

线网规划,奠基广州“提速”发展

如今已是广州地铁集团一级专家的徐一平,在踏入地铁发展部的时候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当时的地铁发展部只有不到十个人,却要负责整个广州市地下线网的前期规划工作。

“广州地铁应该是全国各个城市中第一个开展建设规划工作的,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也都在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徐一平回忆道,在地铁筹建阶段,虽然做了两条线路的规划,但对于先上一号线还是二号线存在着争议。很快,他们意识到两条线路不能满足广州市发展的需求,于是萌生了采用线网规划的想法。

从1997年开始,徐一平等人就按照“依据城市规划,超越城市规划,再回归城市规划”的原则,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开始谋划线网规划,规划的思路也从单条线路转变到了整个网络层面,注目于线网建设的协调性、统一性以及资源共享。徐一平与同事们一直坚持对地铁线网的资源共享进行通盘研究,充分保证了地铁线网的整体运营。

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地铁迎来了客流量全国第一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广州地铁保持了充足的运力,线网规划的优势有目共睹,地铁的直通、换乘等规划也都让地铁乘客赞不绝口。

“我们曾提出一句口号——‘广州地铁,为城市提速’,地铁和城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都是为了广州能更好地发展。”徐一平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目标已然变成了“为湾区提速、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速”。

近年来,广州地铁已陆续开通621公里的本地线网,日均客流量约800万,地铁已然成为传播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因此,这些规划完善的地铁线路还承担起了广州本土文化的传承、保护功能——如今,广州不少地铁线路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研究,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车站设计和地铁线网建设过程中,建设文化站、文化线,并与文化艺术机构跨界合作,推出贴近市民的展览活动,实现由点到站、由站到全线、由全线到整个地下空间文化长廊的构建。如地铁六号线规划设计时便充分利用了文化公园、北京路、团一大广场、东山口、黄花岗等地铁站具有的文化意义,通过站内文化墙的设计展现了广州红色革命、千年商都、西关大屋等历史文化,让市民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体验本地文化,了解广州这座城市,全面提升广州地铁候乘文化氛围。

隧道钻穿比武 姚佳培/摄

一丝不苟,为地铁安全保驾护航

工程师出身、在广州地铁设计院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十余年后,陈玉清来到了广州地铁交通设施保护办公室参与地铁保护管理工作。曾经的工作经历既让陈玉清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地铁事业,也帮助她确立了“一丝不苟、精心求实”的职业信条。  

在广州地铁交通设施保护办公室工作期间,陈玉清充分调动起自己在设计工作中积累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地铁集团作为主编单位组织制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时,她作为主要起草人组织研究、解决安全保护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填补了国内在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领域的空白,并作为主要编著者组织编写、出版了《地铁结构安全保护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和制作《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保护第一线》多媒体项目。

在安全监察部门的工作中,陈玉清主持过多项对地铁有重大影响的地铁保护方案审查,为确保地铁安全、为穿越地铁的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更悉心指导、培养传带了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带领地保模块构建起完善的安全保护管理体系,团队荣获2020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广州地铁集团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也希望能有更多青年通过这个平台锻炼自己,不忘初心、再创辉煌。”如今已是资深专家的陈玉清仍活跃在地铁保护的一线,她表示,未来广州的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自己会与更多的地铁青年共同努力,为广州地铁的安全运行贡献力量,创造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地铁环境。

站务人员在服务乘客

团一大广场站青春羊角揭牌

2022年“我与地铁30年”青春故事会

从零开始,整理出超45万卷馆藏档案

在广州地铁开始建设、运营后,有许多具有价值的材料需要收集并保管,因此地铁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应运而生。自那时起,林惠燕便走上了档案管理这条路。

“当时档案管理工作从零开始,大家都是慢慢摸索着前进。”林惠燕介绍道,当时自己白天要下工地,从源头上了解建设单位的档案内容;下班后则会利用休息时间啃专业书籍,钻研行业标准,学习操作规范。文字、图纸、照片录像等材料的归纳过程颇为枯燥,但林惠燕沉下心来,始终扎根在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线。

三十年来,林惠燕所在的档案管理部建立起了覆盖广州地铁各部门、各领域的档案管理网络,完善了档案管理体系。随着广州地铁的不断发展、建设线路逐年增多,至今已经有超过45万卷馆藏档案,为地铁员工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档案凭证和资料参考。

经过几代地铁人的努力付出,广州地铁的档案工作已在全国地铁行业形成了“广州地铁档案模式”,不仅开办了多个档案工作“能力班”,对全国多家城轨企业、参建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还开展了多个地铁档案咨询项目,输出广州地铁档案管理经验,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档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2022年,广州地铁已有8个地铁工程项目档案荣获“广东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金册奖”,林惠燕本人也被广州市档案局评为“最美档案人”,她表示,这是对广州地铁档案工作的肯定,接下来档案管理团队将会奋发进取,在广州地铁数字化转型的蓝图中推进档案工作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