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举办第十一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
日期:[2022-12-29] 版次:[A01] 版名:[封面]50志愿服务项目献计广州“城中村”治理
主讲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题发言
广州青年报讯(见习记者 王晨辉 通讯员 穗团宣)“让城中村的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充足的关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12月23日,在南沙区“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中,广州市花都区青萌公益发展中心的项目负责人正参加“2022年广州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征集交流活动”终审路演答辩,向台下的评委和观众介绍“‘七彩课堂助力双减’服务社区行动”项目。在广州市花都区洛场村、藏书院村及合成社区,许多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因父母工作较忙,长期缺乏陪伴和照顾,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七彩课堂”带进城中村学校,围绕青少年思想引领、健康生活、身心成长等七大特色板块开展志愿服务,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为城中村治理开拓新路径与新做法。
“‘七彩课堂助力双减’服务社区行动”是聚焦城中村治理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一。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关于“以城中村综合治理改造为突破全面改善提升城市面貌”的精神,团市委联合市委政法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7家单位,在12月23日举办了第十一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以下简称“志交会”),由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市团校、南沙区团委联合承办。来自市区两级优秀社会组织共50个项目参加“2022年广州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征集交流活动”终审路演答辩,角逐30个市级重点培育项目名额。
此外,由南沙区团委主办的南沙区首届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项目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和终审,来自粤港澳三地共有40支队伍入围。决赛中,队伍围绕“12NX”志愿服务南沙模式进行生动阐释,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进一步拓展粤港澳青年在南沙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
现场,来自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的研究员,来自广东省团校、深圳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来穗工作的香港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主题圆桌论坛,聚焦当前志愿服务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交流,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导向和现实导向。
以赛促学谋发展 推动志愿助力城中村治理
前期,团市委联合市委政法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7家单位开展“2022年广州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征集交流活动”,面向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聚焦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和群众关切的需求,围绕村社疫情防控、村社治理、村社卫生健康、村社环境整治、村社应急救援、村社交通安全、村民文体娱乐、村社少年儿童关爱服务、村社青年城市融入、村社为老服务、村社网格化服务11个领域,共征集到123个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项目,经专家初审,50个项目入围决赛。决赛现场全程直播,50名项目负责人各展其长,充分介绍各自负责的项目,讲述项目开展的经验、模式及创新机制,充分展示了项目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亮点。
决赛现场,“戍燎”村际消防责任共同体志愿服务项目让评委们眼前一亮。这是由番禺区大山村、植村村、礼村村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实施主体的志愿服务项目,由以上三个城中村的派驻第一书记(书记助理)联合策划,三村联合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消防安全治理体系,达到“1+1>2”的工作效果。“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团队能主动观察发现新的社会需求,努力回应满足城中村治理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各个组织对广州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工作的探索和思考。”来自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评委指出,从参赛的100多个项目中可以看出,广州志愿者聚焦城中村的疫情防控、法律咨询、青少年关爱、健康义诊、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文明交通、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通过培育队伍、送课下乡、宣传发动、阵地建设等各种形式开展志愿服务,为城中村治理出谋划策,展现了广州志愿服务项目的丰富成果,也突出了广州作为“志愿之城”浓厚的人文底色。
全市各区相关街道的负责人和社区工作人员也非常关注此次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征集。来自番禺区钟三村的工作人员表示,本届志交会举办“2022年广州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项目征集交流活动”终审路演,为项目供求双方搭建了一座“资源桥”,也是资源配置的“加油站”。不但为项目供给方提供了展示机会,也为项目需求方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遇。路演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与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对接,节省了寻找优秀项目的成本,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志愿服务资源三方实现良性互动。
搭建线上线下平台 实现志愿联动零距离
主题论坛上,主办方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吉林等地的7位志愿服务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2位港澳优秀青年志愿者代表,搭建“线上+线下”研讨平台,围绕“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嘉宾聚焦城中村治理志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等主题作发言分享,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志愿服务体系构建是本次论坛的重点,广东省团校教授谭建光认为志愿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广东作为“志愿强省”的先行试验者,探索建设志愿服务工作新体系,能为中国式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深圳大学副教授许英则从法理学的角度,就促进志愿服务立法体系完善的有效资源进行深入分析。
在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上,不少学者关注到了城中村和基层社区志愿服务。广东省团校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副院长汪彩霞认为,发挥志愿服务的创新力量,充分激活多元主体,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实现城中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海洋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赵云亭就社区志愿服务助推社区韧性治理的价值意涵、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分享了研究成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港澳青年来穗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重要力量,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傅承哲提出探索构建“合作志愿+教育”的新形式,通过合作强化情感纽带和实践,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心理融合机制的形成。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裴承贤则结合实际经历提出,志愿服务是湾区融合最佳黏合剂之一,他将努力推动澳门青年参与到湾区的志愿服务及城市建设之中。在南沙就业的香港优秀志愿者代表洪逸曦结合自身参与方舱医院志愿服务的经验,分享了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实践路径。
构建新时代学校志愿服务体系是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屾分享了“新时代高校学生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研究心得,认为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选择和参与志愿服务时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应有优势,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实习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赵习尧则对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效果、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主办方表示,本次论坛面向全国共征集到64篇优秀论文稿件,硕果累累。活动旨在促进志愿服务领域优秀理论成果的交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推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共同发展。
据了解,11年来,“志交会”已为20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和资助项目对接平台,实现各类对接资助金额超过5000万元。团市委负责同志表示,每年的志交会是项目展示的“博览会”“嘉年华”,也是引导广大志愿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城市发展和群众需求,携手同行一起向未来的“风向标”。未来,团市委将继续聚焦党政中心工作、聚焦广州城中村治理领域,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培育工作,提升青年志愿服务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广州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