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迎来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校庆
日期:[2022-11-17] 版次:[A07] 版名:[青播报]七秩春秋育桃李 百年初心创一流
今年秋季,一所百年老校的新生典礼在全新校区隆重进行。2022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新高地——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二期正式交付启用。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是广东省、广州市重点项目,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部“新工科”学院的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五山校区
大学城校区
广州国际校区
从“红色甲工”到湾区教育高地
1918年,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诞生。它肩负着“实业救国”的伟大梦想,成为广东地区最早开展工程教育的学校,是华南理工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
五四运动爆发后,这里成为华南地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一大批革命志士和民族精英在这里涌现,世称“红色甲工”。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的杨匏安是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者、广东青年运动先驱阮啸仙与彭湃一起举办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担任主任、追随毛泽东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周其鉴是广东农民武装运动第一人,还有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男主人公原型、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周文雍……1921年,中共广东党支部创建,16名成员中有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等5名甲工师生。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4名广东代表中便有阮啸仙和刘尔崧两名甲工毕业生。“红色甲工”师生在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2年,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华南、中南地区理工科领域的精英齐聚岭南大地,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成为当时的“四大工学院”之一。这一时期,大批新中国第一代理工科专家在此汇集。无线电电子科学专家冯秉铨、土木工程专家罗明燏、天文、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航空、材料专家余仲奎、硫酸工业专家李敦化、造纸专家王宗和……在300余位教师中,有40多位学者毕业于世界名校,奠定了华工作为华南地区学术重镇的地位。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华工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积极投身产业革命,挑起民族工业的大梁,为共和国培育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逐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共有15项科研成果获奖。冯秉铨、杨家智获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电讯工程系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1988年,华南工学院正式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1993年,华南理工大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该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坐标。
1999年,改革的脚步仍在继续。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又提出培养“研究型的工程师”和“科技型的企业家”的理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呼之欲出。
2008年,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让科技和人才资源走出校门,服务产业、贡献社会。华南理工已成为全国派出科技特派员人数最多的高校。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华南理工大学紧扣时代脉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由部省市校四方共建,是国内唯一全部新工科布局的国际化校区,唯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单位。
2020年,陈克复教授领衔完成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广东省内高校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零的突破。
2021年,化学、计算机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标志着学校正式进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国家队”。
港珠澳大桥、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海心桥……华工建筑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数读华工
截至目前,华南理工大学
在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让、在穗主要高校总体支撑指数等排行榜中多次位居榜首
2009-2020年,获中国专利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8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
4个学科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2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22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