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 青少年避免“心理阴雨天”
日期:[2022-11-24] 版次:[A03] 版名:[青关注]见习记者 陈天旭 通讯员 刘玉珊 何芳芳
近期,广州多点散发与局部聚集性疫情并存,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青年人群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备受重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不仅是和病毒斗争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负面情绪斗争的“防御战”。
不容忽视 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已经被封了十多天,虽然一开始还没什么,但最近感觉越来越烦躁。”市民刘浩锋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自己在被封控的这段时间里完全没有收入,这是导致他变得焦虑的主要原因。疫情防控下,正常的生产受到波及,像刘浩锋这样心理受到影响的封控者并不在少数,疫情在精神层面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日前,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带来的精神心理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从2020年3月份到2021年3月份,全国有精神心理痛苦的人一直维持在45%左右,其中抑郁的症状还在增加,由30%增加到33%,失眠的症状仍然是接近30%左右的增加。“有很多地方疫情反复发作,很多人被隔离,还有些高风险暴露人员,这些人可能长期遭受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陆林提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精神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增加了接近5000多万的抑郁障碍患者和7000多万的焦虑障碍患者。
陆林强调,疫情以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青少年只能在家上网课,缺少同伴交流,没有体育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出现回到学校不适应等很多问题。
社工出动 为青少年心理保驾护航
随着疫情后青少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上涨,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作为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排头兵”,社工群体当仁不让地守住了这场“心理战疫”的第一线。
“由于疫情的原因,最近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个案增加了不少,我们正在一个个跟进。”海珠区青年地带负责人刘玉珊介绍道,“主要呈现出来的是家庭冲突、焦虑、学习困难等问题。”
对某些孩子来说,居家上网课的受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逐渐有了受挫、焦虑的感受,在学习中形成恶性循环。今年正在读初三的小岑(化名)生活在凤阳街道的封控区内,长时间跟不上学习进度让小岑非常苦恼。青年地带社工通过电访学校,得知小岑有心理辅导的需求后积极介入。经初步评估,小岑已有轻度抑郁和焦虑的状况。
为帮助小岑调整心理状态,社工每天定时与小岑进行线上沟通和疏导,了解小岑每日的心情以及网课上课等情况,并帮助他制定更科学的学习计划表。引导小岑学习缓解情绪的方法技巧,帮助他保持健康作息,并结合小岑的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以及维持适当的运动量等,以增强小岑的“心理免疫力”。经过社工一段时间的跟进,小岑对于线上学习的形式逐渐适应,其抑郁和焦虑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家庭冲突也是长时间居家时可能诱发的问题之一。单亲家庭的小莹(化名)因上网课期间遭受爸爸的责骂而离家出走,并打电话向社工求助。社工高蔼祺接电后首先稳住小莹的情绪,并在得知小莹身处社区离自己不远后立刻赶赴小莹所在的位置。在找到小莹后,社工耐心地帮助她疏解委屈的情绪,了解她与爸爸冲突的经过。在小莹情绪平复后,社工带着她回到家中,向小莹爸爸分享了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情况和调节情绪的方法,表示面对疫情和居家生活,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心理调适,才能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
经过与社工的沟通,小莹爸爸明白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学会了用“协商解决”“回应期待”等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并在居家学习期间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陪伴。目前在社工的回访中,小莹的情绪已经稳定了不少,居家上网课时也非常认真;她的爸爸也会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再与小莹冲突,并抽出时间陪小莹一起到户外运动释放压力。
专家表示,在疫情期间,心态起伏是正常现象,青少年应学会自我调节,遇到困难及时沟通和求助,共同打赢广州“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