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嘿青年!假日社交生活方式调查

日期:[2022-09-29] 版次:[A03] 版名:[青调查]

展览、剧院等渐成年轻一代交友的偏爱场所


见习记者 陈天旭

假日看展去  陈天旭/摄

国庆假期将至,不少正在求学或工作的年轻人终于有机会好好放松一下,邀请三五好友见面相聚。猫咖、影院、展览……如今的青年聚会、游玩场所大小不一,更趋多元化。记者近日来到青年喜爱聚集的多个新场所,一探“另类”社交场所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奥秘。

“道同”才能为友

据阿里文娱等推出的《青年文娱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近年来“观看展览”一项已经异军突起,在青年文娱消费中占据了将近30%的比例,看展逐渐成为青年文娱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看展的“主力军”,95后的看展不仅是一种生活乐趣,更是一种较为随性的社交仪式。

最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梁欣欣(化名)和她的男朋友就去广东省博物馆参观了“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近距离观摩了这些古书画的珍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展”这件事对这对情侣来说几乎算得上是生活里的“刚性需求”。

“道不同,不相为谋。”发展社交乃至建立友谊,“道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梁欣欣二人在看展这件事上志趣相投,不论是画作展览、器物展、摄影展、文物展还是电影展览,只要了解到有兴趣的展览正在举办,这对情侣总会第一时间前去“打卡”。每次观赏完毕,两人还会就各自的感受体会进行交流,并在社交媒体上记录自己的见闻。据她介绍,在豆瓣、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很多年轻人分享着博物馆、美术馆的讯息,也用图像、照片表达着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的思考和感受。互联网上的分享,吸引了相同兴趣的人,形成了“爱好圈子”,从而催生了更多年轻人“种草”,把原本馆外徘徊的人吸引进来,让文化和艺术的社交属性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看展式社交”的逐渐兴起,博物馆、展览馆等地也逐渐成了青年群体结伴外出时的首选。据“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场,接待看展观众近8亿人次,其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就是年龄集中在18~35岁的青年人群。

在提及二人是怎么开始这场“看展约会”的契机时,梁欣欣这样说道:“一些比较寻常的约会地点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感到无趣,而我们在看展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彼此在审美、喜好上有着很多共同点,多了很多话题可以聊。”梁欣欣还向记者描述自己看展以来的丰富体验,“我们去过了广州的各种博物馆、艺术馆,感受都挺不错。有一些展览能丰富我们的见识,还有一些展览的作品则是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思考,能为我们带来精神层面上的满足。”

剧场成年轻人社交新场所

据购票平台大麦网发布的购票数据显示,在线下观演活动中,舞台戏剧与演唱会、曲艺杂坛并列为年轻人最热衷的三个消费选项。

对戏剧迷姚泽楠来说,剧场不仅是观赏戏剧的场所,更是帮助自己与剧迷朋友建立友谊的“圣地”。她经常会全神贯注地在“豆瓣”社区内浏览广州市内话剧演出的消息,并挑选自己有兴趣的剧目分享到与剧迷朋友的聊天群里,准备一有时间就去观看。作为一个戏剧迷,她不仅熟悉大部分戏剧名作,也青睐一些本土小剧团充满创造力的作品。

姚泽楠对记者介绍道,自己是在大学期间接触到舞台戏剧的,也是在大学里遇到了同样喜欢舞台戏剧的几个伙伴,如今毕业了也还一直保持着联系,时常相约一起外出观看戏剧演出。

“每次看完剧出了剧场,大家就会立刻开始讨论起演出内容,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有时候聊得火热还会蹦出几句台词。”姚泽楠笑着表示,自己这一群人就是新时代的“票友”。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倾向发起的调查显示,87.5%的受访青年明显感觉到近年来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得到升级。许多曾经的小众艺术得益于青年的青睐从而逐渐走到了台前。姚泽楠对此就有着明显的感受:“虽然广州的戏剧演出生态一直被人调侃为‘广寒宫’,但随着年轻人对舞台戏剧的接触和涌入,如今的剧场已经成了年轻人新的聚集地。”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组团看戏已经如同看电影一般家常便饭。

现年28岁的邱泓钧是广州一个青年戏剧团队负责人,对于戏剧文化近几年在青年群体中的“翻红”,邱泓钧并没有觉得意外:“在娱乐选项日趋扁平化的当下,戏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再次被年轻人注目也是很正常。”在他看来,随着社会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加上近年来类似《戏剧新生活》等戏剧综艺节目依托互联网为戏剧文化“造势”推进,舞台戏剧作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水涨船高也是可预见的事。

历史景点也有新美学

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这里的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道:“刚刚过去的七八月正好是暑假,那段时间来这里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确实比平时多了很多。”

今年暑假期间,许多大学生由于疫情、实习工作等原因没有离开广州,如陈家祠这样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景点便成了他们结伴游历的场所。

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林邦和他的同学们便利用这个暑期游历了广州市内多个地标景点,除了陈家祠外,他们的足迹还遍及东山口、沙面岛、西关大屋等地。

“对我们来说,到这些地方不只是为了游玩,也要对现场进行观察,就是俗称的‘采风’。”林邦对记者说道,这些流传下来的历史建筑、雕塑的设计、建造,在他们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看来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中既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也是本土审美艺术价值的传承所在。

林邦和他的同学们经常穿街过巷,走走停停,不时驻足拍照,探讨着建筑与规划的细节。林邦非常享受这样的历程:“或许有一天这些建筑会消失,但它们所蕴含的美将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林邦觉得年轻人在外出游玩时可以选择这些有着广州历史文化印记的老街,朋友结伴在其中走走看看,感受其中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美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节奏在社交中完成交汇,也不失为增进相互之间情感联结的好方式。

粤剧艺术博物馆  广青融媒小记者/摄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