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艺术家携小记者探寻“骨雕的奥秘”
日期:[2022-09-22] 版次:[A05] 版名:[青关注]梁汉深/摄
广州青年报讯(见习记者 柯丹雯)骨雕艺术源远流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骨雕文化发展,9月17日,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和青少年融媒体中心特别邀请广东省政协委员、骨雕艺术家苏忠阳,为广青融媒小记者上了一堂精彩的骨雕实践活动课,小记者们还亲身体验了骨雕雕刻的过程。
让孩子们认识骨雕
“‘三雕一彩一绣’是哪几项传统工艺?”实践课从最基础的知识普及开始,苏忠阳详细介绍了骨雕悠久的历史、雕刻技巧与工具以及文化现状与传承。
传统工艺中的“三雕”指牙雕、玉雕和木雕。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中,各色工艺品呈繁荣盛况。牙雕作为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2006年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广州牙雕因其雕艺精湛,在中国牙雕艺坛上独领风骚百余年。苏忠阳表示,为了延续牙雕新时代的艺术生命,工艺大师改用骆驼骨、牛骨为主要原料,继续在传统艺术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打造完美的骨雕产品,于是骨雕逐渐成为移植传承牙雕工艺的替代品。
怀着对骨雕这一岭南特色工艺的新鲜感,来自荔湾区的20名小记者参加了这一堂实践活动课。为了让小记者对骨雕有更深入的认识,苏忠阳特别准备了牛骨片让他们亲身体验雕刻的过程。他表示,在实践中学习骨雕文化,才能有更好的成效。
一个半小时的雕刻时间,小记者们专心致志地用铅笔写下“爱”字,手握刻刀一笔一划地雕刻这个“刻在骨子里”的作品。谈及为什么选择雕刻“爱”字,苏忠阳认为,“爱”给人的记忆最为深刻,不仅是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还是对社会的爱、对国家的爱,这种情感力量的注入能让作品具备独特的感染力,使之成为真正的有意义的作品。而“爱”中含“心”,意在有心才有爱,用心才是爱,这是人类最为饱满热烈的情感,强调用心、专心,就能雕刻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好作品。
拉近青少年与骨雕文化的距离
雕刻完成后,苏忠阳逐一查看小记者们的作品并给出点评意见,有7名小记者的作品获得优秀奖。来自荔湾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东风西校区的李嘉斌同学的骨雕作品被评为第一名,他表示自己全程都很认真、安静地雕刻,作品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他感到非常开心。
到场的小记者们对这堂实践活动课反应很热烈,纷纷萌发出对骨雕工艺的兴趣。课后,荔湾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南岸校区的王安然、郑锐宇、简子龙等几位同学更是主动向苏老师请教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苏忠阳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故事,勉励同学们要明确目标,树立信念,将学习放在首位。
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对此次实践课赞赏有加,有家长说:“孩子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个骨雕作品,十分有纪念意义,未来会让孩子继续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担当起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责任。”
让骨雕文化走进校园
苏忠阳与广州青运青融中心有着不一样的缘分,学生时代的他是广州青年报社学生通讯社的首任社长。现在,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青少年健康成长一直是他重点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苏忠阳开展青少年骨雕实践课已经有五个年头,从五年前的员村小学到今天的广青融媒小记者,参与课程的孩子在变,但不变的是大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初心。今年暑期,他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骨雕非遗体验课程,收获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应。
谈到开展青少年骨雕实践课的缘由,苏忠阳说道:“骨雕是岭南特色民间工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植根在新时代青少年身上,让他们从小了解本土文化。让他们在接触骨雕文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放下浮躁的情绪,学习一心一意、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广州青运青融中心负责人也表示,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让骨雕走进校园,走向未来,不仅是骨雕艺术家的情怀和理想,更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