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8分!青年更关注数字经济趋向生活化
日期:[2022-08-04] 版次:[A02] 版名:[青调查]见习记者 王晨辉
新业态、新职业、新消费场景……数字经济的发展,给当代青年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数字经济的影子。新的经济形式与当代的青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青年与数字经济”调查显示,80.2%的受访青年表示对数字经济体验好。对于我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信心,当满分为10分,受访青年平均打出了8.1分。58.9%受访青年期待未来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青年对数字经济体验好
7月23日上午,以“创新驱动新变革 数字引领新格局”为主题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以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
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也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
方雨老家在广东佛山,目前就读于大学城某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他理解的“数字经济”是一个庞大但又很生活化的词汇。“数字经济逐渐覆盖了各个领域,像农业生产、社会治理、智能家居等。”
“数字经济让我们的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方向。”方雨直言,数字经济带给人们很多新奇的感受,让很多以前难以想象的场景得到了实现,“像之前的冰墩墩抢购热潮,有人选择线下排队,有人选择网络蹲点,数字的发展带给购物更多的渠道。”
“数字化的方式的确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今年33岁的秦东城是一名代驾司机,每天深夜总是穿梭在荔湾区和海珠区之间。他认为代驾的进步反映了数字经济的一种融入,“以前都是在饭店或者KTV外等待,一晚能跑的场所不多,接到的订单也不多。现在有了专门的代驾软件平台,可以更方便地获取需求,接单准确度也变高了。”现在的秦东城甚至还结识了几位一起做代驾的朋友,建起了小群聊,在里面互相派单、分享信息。
“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新业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就读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三学生林同认为,数字经济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系统。“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更加便民。现在,政府会利用数字手段,设置类似“粤省事”之类的政务平台,让很多事情都能线上办理,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林同表示,这几年最大感受就是使用健康码和行程码。“二码”的出现既是时代造就的特殊产物,也是数字经济的变化呈现。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亟待解决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推出“一证通查2.0”服务——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用户凭借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后六位,便可查询本人名下手机号码关联的互联网账号数量。该服务目前支持8家企业的互联网账号查询,后续将接入更多互联网企业。用户可以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务微信号“工信微报”“工信部反诈专班”和“中国信通院”微信公众号,以及支付宝“一证通查”小程序等方式等进入查询入口。
2021年11月,广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陆志强在广州市团校授课时提及广州网络信息安全背后的保护措施。现代化大都市离不开信息安全,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需要仰赖信息保护。
“数字经济和数据安全分不开。”方雨认为,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隐私问题特别需要注意。“比如手机号捆绑个人信息,还有在使用人脸识别时,个人的生物信息能否得到保护。”
林同认为,像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和无孔不入的广告推送也需要注意,“当前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韦明(化名)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经过专业学习,他表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还需要解决好4个问题。“第一是发展的不平衡,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较难使用信息化的系统和生产方式;第二,各类信息的处理量庞大,如何推动‘万物互联互通’是一个重点;第三是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如何让老年人接受数字经济中的新事物,并且让新产品服务于老年人;第四是法律规范的完善,与时俱进的法律更新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期待未来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已经很好地应用了数字经济。”方雨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未来期待值较高,数字经济可以辐射更多领域,惠及更多人群。
韦明比较期待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结合,“看好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带来的新活力和新发展,也期待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妥善解决信息保护问题。”
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刘一平认为,目前数字经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已经广泛,但也还有更加宽阔的发展未来,“更关注基础性科技的发展,加快底层技术的升级非常有必要。”
聚焦
专业类网络直播须“持证上岗”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其中,对于专业类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的要求引发关注。规范明确,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过去几年在线直播行业增长迅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占网民整体的68.2%。同时,良莠不齐的主播队伍、质量参差的内容信息,也给行业秩序与长远发展带来隐忧。其中,法律、财经、医疗等内容因贴近民生,直接关联公众认知、个体安全,亟待提升专业门槛。
伴随着技术迭代和观念更新,直播与随之而来的直播带货逐渐发展为数字经济的代表形式。李菲一直从事自媒体领域的开拓,因为面容出众,她早早就接触到直播这个行业。白天上班的她,晚上还要到直播平台中当上一段时间的“偶像”,一天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充实。李菲直言:“自媒体的收入变化较大,自己试过全身心投入,月收入也不错,但是需要很多的精力,并不比正常工作轻松。”李菲表示,主播的收入上限高,现在已经成为青年乐于从事的一种热门职业,但主播性质和青年受众人群的特点也意味着需要国家开展正确的引导,“主播的行为具有一定网络传播效果,它传播的内容会对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带有引导作用,专业和非专业的主播都理应需要得到更加明确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