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行走在地铁里的“非遗文化”

日期:[2022-08-04] 版次:[A07] 版名:[青文艺]

文/孙雪晴

地铁里《海之狂想曲》 曹伊梅/摄

穿过高耸的现代建筑走进深圳地铁荔湾站,一片湛蓝涌动的“海”向墙而生,层层叠叠的“海浪”拍打着、涌动着、闪烁着……如果这扑面而来的“浪”让你不由地放慢匆匆脚步,就会发现这闪烁的是瓷的光,涌动的是瓷的瓦。

“你就是这座城市的光,每个闪耀代表你我。”“坚硬的瓷片变成柔软的海水在墙壁上流淌,让我想到达利的流淌时钟,矛盾又新奇,它让潮汕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传统工艺也可以很潮,很感人。”这幅以国家级非遗“潮州嵌瓷”技艺进行创作的大型壁画《海之狂想曲》,实现了传统工艺在公共空间的落地,也是作者陈旭南坚持了十年“让传统工艺在现代城市空间找回自己的文化基因”梦想的开始。“小红书”上市民们的赞美,对他来说兴奋感是可以和拿到“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奖相提并论。


蔡海松/摄

厝角头有戏出

潮谚有云:“厝角头,有戏出”,这戏的主角就是入选第三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潮州嵌瓷”艺术。从广东最西的湛江出发一路向东,学了几年的“广州话”不地道也能交流,进入潮汕地区方知广东话的复杂,会广州话也有点无奈。潮汕地区属于闽南文化,潮汕人特有的人文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仅在语言、饮食上自成体系,潮汕地区传统建筑因防台风暴雨而加厚的宽大屋脊亦独具特色。早在嘉庆年间,《澄海县志》便记录潮汕望族喜营屋宇,此地自古就盛产陶瓷,各色的陶瓷散发着釉彩的光泽,宽厚的宗堂庙宇屋脊都提供给潮汕能工巧匠们极大的发挥空间。将零散的碎瓷片剪裁、拼贴、镶嵌,组合起来的“嵌瓷”手工艺术飞檐走壁在潮汕的天空下。

抬头望望那片屋脊,看到的可能是一场盛世大戏。绚丽屋檐正上演的或是扬正压邪的戏曲故事,或是寓意吉祥富贵的花草虫鸟飞禽鸟兽,又或是临海而生的水族麟贝,在太阳下闪耀着炫彩斑斓且永不褪色的色彩,它们承载着潮汕人浓得化不开的文化信仰,又轻轻落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工艺焕新采

十年前探寻散落在潮汕各地嵌瓷艺术的吉光片羽,间隙听到传统匠人无奈的喟叹,为这门散落乡间的工艺美术后继乏人而忧心。“让嵌瓷走出传统语境,走入现代空间,回归公共空间,是嵌瓷发展的最好出路。” 年轻艺术家陈旭南骨子里有着传统潮汕人的倔强和坚持,选择相信嵌瓷新的生命力。

“走在现代的城市里,家乡的气息渐稀,身处现代建筑空间,传统文化痕迹相远,要让非遗文化进入更多人的生活。”秉持着让更多的人了解“嵌瓷”这一国家非遗文化的信念,陈旭南几乎每年都会在嵌瓷的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避免自己重新陷入到惯性思维模式下。他实验创作了《海·魂》《祥云》《海之狂想曲》一系列作品,并带领它们走进了酒店、地铁等现代都市公共空间。其中,《海之狂想曲》以激荡的海洋作为切入点,融入各地区的瓷器碎件,通过色彩的大胆撞击和流动感,展现大海的丰富多彩与活力,比喻来自八方的人才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大潮之中,共同谱写城市梦想的动人乐章。

“嵌瓷”技艺从潮汕地区的屋檐,延伸到现代城市空间中,传递的是祖辈潮汕艺人们的精湛技艺,赋予的是新生代艺术家的创作源生命力,更多的是让每个人的家乡不再是地理上的“家乡”,而是精神家园,让每一段深厚浓郁的传统文化,都能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文化延伸。

■ 链接

嵌瓷是一种利用瓷片固有色彩与造型,进行重新修剪、排列、镶嵌的传统工艺,一般用在传统的祠堂庙宇、民居建筑之上,颜色鲜明、气势雄伟,经历风吹雨晒也不会褪色。潮汕也称为砌饶、扣饶,闽南地区称为“剪瓷雕”, 台湾地区称为“剪黏”, 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大量使用。嵌瓷以绘画艺术为基础、灰塑工艺为载体、融合瓷片镶嵌的复合型工艺,有着绘画和雕塑的两种属性。嵌瓷的基本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平嵌、半浮嵌、半立体嵌、立体嵌。

潮州嵌瓷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与潮汕的其他传统工艺木雕、石雕、灰塑等组合成了独具潮汕特色的建筑装饰体系,并开始进入学校课堂。2011年在广东省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的推动下,“潮州嵌瓷”入选第三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