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伟杰:“吃螃蟹”吃出一个“善呼吸的他”
日期:[2022-07-07] 版次:[A06] 版名:[青榜样]本报记者 黄嘉欣
据研究,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大约12-20次,一呼一吸,呼吸的节奏就是生命的节奏。在正常的呼吸外,还有这样的一群人正在研究呼吸、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之中有一个年轻人敢于在呼吸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就是第二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获得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关伟杰。
两个改变人生方向的重大选择
在关伟杰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有两个重大选择,正是这两次改变,让他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也让他和“呼吸”有了深厚的缘分。
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专业的改变。原本有志于从事化学或天文研究的关伟杰,在2003年“非典”时期,看到很多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的故事,被他们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他毅然将本科志愿改为了临床医学。之后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如愿成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研究生。
第二次重大选择,是专业主攻方向的改变。进入了国家级平台从事气道慢性病研究初期,关伟杰一直从事着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探索。之前的他也从未想过要“转行”做气道感染的相关研究。
而在2012年,搞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研究就等于在呼吸科“吃螃蟹”。受钟南山院士的鼓励,关伟杰决定从零开始探索,他克服了场地、人员、知识面因素等困难,移植了自己从事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基础,对支扩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了系统评价。直至今日,他仍在主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支扩”)的研究。
业界“新丁”成果受到国际关注
“一旦选择了放弃,就再也无法重新开始。要想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首先我自己要努力,为祖国争口气。”研究生涯早期,国际学术同行们对中国的研究成果并不看重,关伟杰也经常被拒稿,但他非常清楚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逐渐获得业内同行的认可,包括受邀在主流呼吸科杂志撰写述评,成为全球“支扩”大会中国的代表,牵头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多项研究成果被写入国际诊疗指南。
不仅如此,关伟杰还关注空气污染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他作为业界“新丁”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综述。受世卫组织邀请而牵头的研究发现,被写入最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
响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国家急需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关伟杰作为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日以继夜地挖掘全国范围新冠患者的临床特征。没有任何病毒学研究的基础,他将把长期从事慢性病的经验,延伸拓展到烈性传染病新冠病毒的研究中。
相关论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后,大量国内外同行来信,指出该研究发现对抗疫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这篇论文,也被写入了世卫组织新冠诊疗指南,指导了全球的临床救治,成为医学界影响力最高的杂志创刊以来引用率排名第三的文章。
为了积极响应抗疫的国家急需,关伟杰所在的团队还采用了“平战结合”的策略,排除万难,空出时间集中精力抢抓机遇,在紧迫的时间中率先挖掘出新冠的核心发病特征,实现了科学发现向临床转化的突破。
现在的关伟杰,除了拥有医生、研究员的身份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高校教师。在“南山精神”的引领下,助力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卓越医学人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关伟杰的志向,为我国呼吸病学研究做贡献、向世界发出更多来自我国的呼吸病学研究好声音是他不懈的追求。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关伟杰说,未来的奋斗之路还会继续与“呼吸”同频、与时代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