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核一带一区” 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
日期:[2022-07-07] 版次:[A04] 版名:[青评论]——八论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重大举措,也是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抓手。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对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久久为功,精细施工,持续推动“核”“带”“区”打好特色牌、协作牌,进一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为了加快补齐短板,广东深入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这几年,广东立足各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全域统筹机制和差别化政策体系,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核”“带”“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各展所长,相得益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高。其中,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广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更加强劲,佛山、东莞以万亿元级的体量迈进新发展阶段,珠海一跃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正成长为我省又一重要引擎,珠三角各市依托广深港、广珠澳两个廊道的传导效应,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势能、改革动能;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作用更加强劲,充分发挥“双核+双副中心”“湾+带”等联动机制作用,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带逐渐成型成势;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对内拓展“桥头堡”的优势凸显,贯通城乡、联接工农、链接湾区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产业协作体系逐步发力,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好局面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潜力板”仍有待进一步激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奋进新征程,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我们要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努力把短板转化为潜力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是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必须迈过的“坎”。要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推进与深圳“双城”联动,牵引珠三角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把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要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高标准规划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串珠成链塑造具有强大引力场的沿海城市带、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带,做大做强临港重化、海工装备、海洋渔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做强东西两翼新增长极,提升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把沿海经济带打造成更具承载力的产业发展主战场;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聚发展中心城区、重点县区、中心镇和重点园区,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确保“米袋子”,优化实施“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油瓶子”等系列培育工程,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成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要突出优势互补、双向拓展,完善动力传导体系,巩固完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推动珠三角产业在省内有序梯度转移,继续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培育一批产业强、环境优、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奋力推动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让强者更强、优者更优,让赶上来者发挥后发优势,绘就“核”“带”“区”各呈异彩、交相辉映的新时代广东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