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打卡第七站 杨家祠:广东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据点
日期:[2022-04-14] 版次:[A08] 版名:[青运史]在越秀区越华路上,一座两百余岁的“杨”姓祠堂镌刻着丰富的红色记忆。杨家祠不仅承载了广东革命运动组织活动处的作用,更是见证了一位革命党人的高尚情怀。1918年,杨匏安迁至广州杨家祠居住,杨家祠从此成为了党团的重要活动据点。周恩来、陈延年、刘少奇、瞿秋白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小小的祠堂群英荟萃,记录了广东革命风云的巨变。
党团活动重要场所
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在杨家祠组织活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在杨家祠兴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杨匏安、谭平山、谭植棠等人都当起了教员。他们教的是注音字母,但注音的内容正是进步的文章和书刊。此外,杨家祠还是中共广东区委的办公场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邮寄广东团委收件处、中共三大的总后勤部、黄埔军校招生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处、省港罢工委员会发放捐款处等一系列重要革命活动的根据地。
华南首个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这里走出
1918年,杨匏安搬迁至广州,并在此战斗十年,其中有七年就在杨家祠居住。1919年11月至12月期间,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载《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杨匏安也成为了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与李大钊齐名,并称“北李南杨”。
杨匏安:华南明灯
杨匏安,1896年生于广东香山,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仅有的50多名党员之一。青年时期的杨匏安东渡日本求学,接触西方各种思想理论学说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是最好的”。1918年,杨匏安到广州任一所中学的教务主任,并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匏安撰写长文《马克斯主义》,并在《广东中华新报》分19期连续刊登,这是在华南地区出现的首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继续通过撰文和译作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2年2月26日,杨匏安还在后来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年周刊》上发表用白话体撰写的长文《马克思主义浅说》,通俗、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三个组成部分。
杨匏安一生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章和著作,犹如划破黑夜的亮星,给南粤大地带来红色曙光。
(资料来源:中国共青团网——团史展览馆、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