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扬帆起航新征程 青年担当正其时

日期:[2022-03-17] 版次:[A06] 版名:[青观点]

——广州高校学子热议2022全国两会


本期观点指导老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冯向阳、李梅  暨南大学副教授马立明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童雯霞  广州大学教授田秋生、黎藜


提案议案应科学可行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我们看到政府2021年在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推动国家稳定、长远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在各个领域均有推动。

然而,在众多焦点问题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例如,有代表提出“三孩高考增加10-20分”,有代表提出“家庭主妇成为合法职业“,还有代表提出“将十点放学写入法律”,这些提案都引起了一些争议。我们不禁思考,三孩加分是否有违公平原则?家庭妇女成合法职业是否阻碍妇女自由发展?规定放学时间监督成本是否过大?人们对其可行性都提出了质疑。

我认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多进行实地调研、倾听民众心声,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提升提案议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赵家琪

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年两会期间,我比较关注的是有关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提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9.3%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更需要积极应对、系统规划、整体布局。

而让人欣喜的是,两会期间出现了很多有益于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从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优化社区和养老机构的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养老大数据体系建设等物质基础层面的举措,到普及老年教育、关怀老年人心理与情感问题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举措,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力于洞察、解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扎实推进养老民生的一系列实事项目,彰显了我国托起老年人幸福晚年的决心。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陈思华

以法之力守护“她权益”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社会所关心的妇女权益保障问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 

巾帼不让须眉,女性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充满朝气与活力。然而,侵害女大学生权益的现象,如校园贷、就业歧视等时有发生,缺乏维权意识也让伤害难以弥补。

法律永远是妇女权益的坚强后盾,校园普法任重道远。202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将得到修改。修订草案就妇女保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回应,如增加了对“歧视妇女”含义的解释,明确列举了就业性别歧视的主要情形等。同时积极开展校园普法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与能力,为女大学生撑起法律的“保护伞”,益当下,利长远。而更多的年轻女性用好法律,将为社会进步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万子琪

两会遇见了“她力量”

在今年全国两会,婚育相关的提案引发全网热议。无论是鼓励在校硕士、博士生结婚生育,还是为三孩家庭提供各种福利政策,其本质是应对低生育率和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女性作为生育的主体和最终生育权的拥有者,是解决人口问题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2021年底公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全国女人大代表和女政协委员占比均达历史最高。《妇女权益保障法》今年迎来大修,众多女代表和女委员也提出了消除女性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利、关注女性健康生育困境的相关提案。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她力量”在国家最高规格的参政议政平台中显现,女性智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新时代的发展格局需要女性的深度融入,未来文明冲突的解决同样需要“至柔至坚、以和为贵”的气度。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赵求知


一味吐槽不如理性提问

今年的两会提案中,部分“奇葩”火上了微博热搜,如“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三孩高考加分”“学英语不如学音体美”“公务员考试考硬笔书法”等等,引发网友们的大力吐槽。

吐槽之余,许多网友还进一步质疑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资质,如同不接地气的“键盘侠”,动动手指便为国家发展“指点江山”。

但我认为,面对两会的“奇葩”提案,一味吐槽不如理性提问。这首先需要媒体更全面地报道各类提案议案,避免这部分“奇葩”出现在大众视野。如果有必要报道“奇葩”,就应该翔实全面地透露全部内容,避免断章取义,才能保证问题的讨论基础。

其次个人需要养成互联网理性提问的思维习惯。面对冲击性极强的短标题时,我们更应该冷静审视这一内容的来源、完整度、可信度等等,保持独立判断,避免被带节奏,保持理性思考的持续在线!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瑞雪

破除人才竞争的“零和博弈”

有学者指出,教育“内卷”的本质是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激烈的“零和竞争”。家长和孩子为了在以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占优,往往倾向于“早做准备”,当这一现象形成某种社会“共识”,就会演变为一种无效的资源博弈。家长和孩子由于自身与社会平均教育资源间的信息差和“变得优秀”的希冀而感到焦虑,不断给自己增负,乃至形成一场教育上的“军备竞赛”。

要打破这种模式,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于破除这种社会性的资源博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建议提高校内教学质量,也有代表建议加强素质教育,发展校内课后服务和体育、美育、社会课程。而职业教育在两会上受到的关注,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减”下学生发展由“零和”向“共赢”思路的转向。

任何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但营造良好、共同发展式的人才培养氛围,我国已经坚定地走在了路上。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郭一蒨


惩治网络暴力是民心所向

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们聚焦网络暴力这一毒瘤——张雄等40位代表联名建议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了完善网络暴力的司法解释、加大网暴事件中施暴者惩治力度、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等三点意见。

网络的匿名性、施暴者施暴和受害者维权成本不对等、法律法规不完善、平台监管责任不到位、网民媒介素养低下等多种原因致使网络暴力猖獗,打着“正义”的旗号对他人实施“道德审判”,轻易致人“社会性死亡”,看似进行“网络舆论监督”,实则施行的是网络暴力。两会上的提案,是对网络暴力的精准治理、对症下药。

遏制“按键伤人”,除了法律层面的惩治,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也很有必要,这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文明的一个重要要求。通过政府引导、平台监管、媒体监督、法律惩治、学校教育等多方联动,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让每个网民都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叶泳诗

职业教育需要建立自信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继建议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并坦言当下职业教育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院校面临着生源短缺且总体质量低下、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匹配度不高、经济基础薄弱、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我认为,除了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外,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最主要是要建立自信。

首先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应结合企业的岗位需要,适时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设置,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为需求服务;最后,政府要利用自身的行政职能,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创设政策条件,同时,强化职业教育立法质量意识,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化。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马莹莹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