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孝太迟,父母竟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日期:[2016-01-21]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近日,微视频《你是不是父母的陌生人?》窜红网络,再一次击中无数年轻人的痛点与泪点。片中,父母对儿女的了解与子女对父母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部分父母成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距离春节只剩半个月时间,即将团聚的时刻,在父母身边或漂泊在外的你选择如何尽孝?青年一代又应如何看待以及维护“亲情”这个中国最真实、最热烈、最感动的永恒话题?

本期,“新年第三诫”以亲情为主题探讨中国当代“孝文化”。

采写:本报记者 何伟正 杨燕芳 见习记者 周司琪 摄影:廖晓诗

 

一部催泪短片引发的思考

在《你是不是父母的陌生人?》这部片中,制作方先采访了几名青年人,询问他们与父母相关问题,例如“你了不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你有没有和父母聊过自己的工作”、“你有没有不愿对父母说的心事”等。这几名青年都回答得比较含糊,还略带抱怨的意味。

在双方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制作方邀请了这几名青年的父母接受采访。之后,制作方让青年坐在显示器前、戴着耳机来听父母的回答。与子女的反应相反,受访父母对子女的情况十分了解并表示足够的宽容。

例如,在“催婚”的话题上,片中一名女青年受访时表示,父母曾擅做主张给她做介绍,这让她十分不开心。而其父母接受采访时坦言:“女儿小时候上学晚自习回来,我们年轻还能管接送。如今女儿夜班下班,我们也不能经常接送了,所以想找个人代替我们来关心、爱护她,生了孩子也能趁着有时间帮忙带。”这顿时让女青年泪流满面……

临近春节,又是返乡团聚的时节,更是“尽孝”的重要节日。“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德,短片的教育意义在于唤起人们要理解父母、尽孝道。然而,现实中存在一种尽孝尴尬:在身边的不懂珍惜;远在他乡的想尽孝却不可得。


尽孝要及时 别让爱太迟


子女:陪身边感觉烦,在他乡有亏欠

三年前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刘玲选择在本地上班,和父母一起住。刘玲说,当初选择留在长沙工作,是考虑自己是家中独女,留在父母身边好有个照应。“前年我姑姑中风的时候,我妈说‘幸好家里兄弟姐妹都还能互相照顾,以后要是都老了,出个什么事要怎么办。’也就是那时候,我决定留在长沙。”但是现在,刘玲却想搬出去自己住。

刘玲说,和父母住在一起,会有很多矛盾,特别是自己的母亲,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她起争执。有一回,临近母亲的生日,刘玲拿着自己攒的工资买了一件四千多元的大衣送给母亲以表孝心。“原本以为我妈会很开心,结果她一听价格,脸就变了,说我乱花钱,一个劲地要拉我去退货。”刘玲说,原本是想留在父母身边以表孝心,但是现在,更多的是不耐烦。“大概距离才会产生美吧。”

同样是工作三年的廖小姐,在谈起父母时表示,自己心里是有亏欠的。“出来才发现,自己为父母做的,真得很少。”

三年前,廖小姐从湖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因为实习期表现优秀,她顺利留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当时选择来广州实习就是想着脱离父母的照顾,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跟家里打电话,廖小姐多半是“报喜不报忧”。每次父母问她钱是否够用,她都会说够。

有一天,廖小姐突然收到银行短信提示,卡里存入10000 元钱。“接电话的时候特别想哭,我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这 10000 元钱我父母应该攒了很久。”

自那之后,廖小姐即使再忙,也会每天给父母打电话。也是从那次以后,廖小姐感觉,自己对于父母的照顾很是力不从心。“隔得太远,除了打电话,自己并不能实质性地做什么。特别当父母生病时,远在外地的我感觉一点忙都帮不上,真的无力且无奈。”

廖小姐称,就在前几个月,她和学会用微信视频聊天的父母视频时,突然发现父母真的老了。“当时感觉心口被狠狠地打了一下,以前在家几乎没有仔细看父母的脸,在屏幕里看到他们老了的样子,差点哭了出来。”

 

父母:儿女把小日子过好就很安慰

今年 70 岁的陈维说起自己的儿子时显得十分喜悦,他说,儿子结婚后就搬出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一个月就在周末喝茶吃饭时见上两三次,但整个家庭相处都十分融洽。“我觉得,仔大仔世界,女大女行街。孩子们总会组建新的家庭,我不想因为挂念而增加孩子压力,毕竟现在挣钱不容易,我想多给点时间他们去发展,只要他们过得好,我们跟儿子就算见得少,也会很开心的。”陈维称,平时自己也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尽量不让孩子们担心。

陈维还说起自己几年前的一次住院经历,“虽然平时见得不多,但儿子知道我病了,也请了足足一个星期假在医院陪着我,我想这就是血浓于水的缘故,所以平时见得多,也不代表就是孝顺。‘孝’要从心底体现。”

肖女士的女儿在广州工作已经有半年多,每次和女儿打电话她都会问女儿工作如何,要不要回来。肖女士表示,女儿在广州人独自一人,这让自己很担心,“所以一到国考省考,我就会叫她去看看能不能报名。”肖女士还说,“其实不止是担心她一个人在外面,还有就是希望她能回来陪在我们身边。她出去读书工作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适应不过来,家里变得很冷清,我和她爸爸天天在家大眼瞪小眼的,如果每天不和她爸争执几句,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肖女士认为,陪伴才是最好的尽孝方式。“我就希望女儿能回来陪陪我。不过我女儿还是很孝顺的,隔几天就会和我打电话聊聊天,我也知道她在那里工作很辛苦,所以尽量都是等她打电话给我。”

 

专家: 独生子女一代尽孝意识较为薄弱

社会应加强对孝道意识的宣传

如今有不少人留在父母身边却不懂尽孝,而远在他方的人想尽孝却尽不了。对于这种尴尬,中国“兔爸”、广东省首届十大杰出父亲程敏表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但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的物欲膨胀,导致人们淡薄了“孝道”。

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常务副会长何维 指出,80、90后独生子女一代的尽孝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受年龄、经历影响,另一方面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以前的父母要养多个孩子,比较辛劳,孩子能够看到父母的付出,懂得体谅父母。而独生子女一代大多是即时满足心态长大的孩子,得到父母、祖辈全部的爱,孩子会认为‘得到’容易且是理所当然,当得不到时则会产生埋怨和负性情绪。家长们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付出的不容易,孩子往往不懂得感恩家长。”

程敏认为,如今的年轻人不长大到某个阶段是不会懂得“孝”的重要性因此他建议社会和政府机构要多宣传先进的、感人的尽孝事迹,在年青人心目中树立榜样。

 

陪伴,最暖心的尽孝方式

何维则更推崇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孝道”,认为学校、社 区和家庭应该将孝道意识根植在孩子心中。“百善孝为先。出门在外、远离父母的人,每天或每一两天给父母打电话是很重要的,可以了解父母的状态。每年一定要在几个假期和父母团聚,实在走不开,也可以接父母过来。逢年过节给父母寄点礼物,虽然他们口头上说不用,但是买给他们他们还是很高兴的。”

何维说,“其实父母最需要孩子的是陪伴,如果我年纪大了,我就希望我孩子每天回来后能和我聊聊天,和我讲讲他工作上的趣事。年纪大的人在物质上的需要不是那么大,精神上的慰藉才是最需要的。”

对于如何尽孝,程敏也有一番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父母的爱如高山流水,无法回头、不求回报。“因此,父母也不妨把‘孝’的规格降低一点。让孩子在外也能尽心尽力专注工作、健康发展,父母自己在家则锻炼好身体,不让孩子担心,这就是理想的孝道。”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