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的“青”关注
日期:[2022-03-10] 版次:[A03] 版名:[青关注]见习记者 陈继尧
编者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下简称“全国两会”)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开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青年是最具活力、最具生机的群体。今年的全国两会,青年议题依然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聚焦青年时事,深入青年需求,探寻青年新发展,它们成为了全国两会上的“青春热搜”。
让青少年在党史学习中牢固理想信念
党史教育,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共青团中央开展的一项覆盖273万青少年的调研显示,超七成青年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后萌生了入党愿望,其中近一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目前,党史教育实践面临信息海量化、观点多元化、教育方式简单化的难题,对青少年党史教育造成一定冲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共青团中央提交了《关于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提案》,提出要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通过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继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制定教学大纲,贯穿学校教育各个阶段,构建系统完善的校内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体系。要用好建好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技术手段和时代语言开发教育载体。要通过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研学活动强化仪式教育,增强青少年仪式获得感。要全面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针对性使用多种形式并且推动线下宣讲和线上阐释有机结合。要加强媒体宣传,使相关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要通过丰富优质的融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党的精神谱系,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教育新空间。
提升青年生育意愿
当前,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我国人口总体呈现“三低一高”的特点——“三低”是青年人口数量、总和生育率和结婚率,“高”是适龄青年平均初婚年龄。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指出,完善法规和配套政策是转变青年生育观念的良方。在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三低一高”的人口难题亟需攻克。要提升生育意愿,需要帮助青年解决三重压力——经济压力、时间压力和抚养压力。一是确立鼓励生育的法律和政策导向;二是积极构建全方位全链条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三是大力保障母亲权益和女性就业权益;四是着力营造鼓励生育的社会氛围。
“育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应给男性更多的时间照顾产妇和新生儿。建议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加到30—42天。”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表示,可在产假设置上着力提升女性育儿意愿,从国家层面制定产假、陪产假、育儿假等生育相关假期规定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到各省各地在经济、人口状况上有着差异,可以在整体国家部署的前提下,给予有特别需求的地区一定的灵活性,做到宏观部署,微观调整;并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育儿假,具体天数应考虑家中子女数量。此外,还可将产假分为强制性产假和弹性产假两部分,合理调配。
以青年力量促进城市发展提升
高质量发展目标带来更高要求的发展能力。目前,不少城市在人口领域面临挑战。人口规模扩大、人口结构亟待优化,以及人口质量和分布格局仍需调整完善等问题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而青年成为了城市破解人口难题、发展难题上的一个发力点、着力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一系列建设青年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战略、政策,吸引青年人才的加入。2021年12月,《中国青年报》发布了《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1)》,其中指出广州高居创业友好型城市前三。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傅勇林表示,城市的未来取决于青年,城市发展的高度也取决于青年。增加青年对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要通过积极的青年政策,不断提升城市对优秀青年的吸纳力、吸引力,以青年力量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
“城市要拥有利于青年成才的环境。”在增加引力的同时,要做好后续完善工作,双管齐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指出,对于青年人才,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留得住”。他建议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享受到住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青年发展型城市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公租房。“住房租金年度涨幅不超过5%。”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同样在房屋问题中提出看法,他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稳定房屋支出,保障租房权利,让“新市民”更便利、更安心。用好制度、好政策留住好青年、发展好城市。
完善“普职分流”政策
“普职分流”、发展职业教育的话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将迈上更高的新台阶。但就目前的社会普遍成见,职业教育仍处于刻板印象的下风,即认为其受教育者是一群失败者,而受学历局限的上升通道又加剧了“失败者”印象。职业教育的污名化与对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需求已经出现缺位。此次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聚焦职业教育发声,他表示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存在高度必要性和紧迫性。
胡卫认为,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困境,一方面要横向融通,要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要纵向畅通,畅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在纵向畅通层面,可以将能力和实操作为导向、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使其成为职业本科、职业专科招生的主渠道,而且名校的技术技能专业也可以通过职教高考遴选学生。此外,胡卫还建议让职教毕业生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和薪资上享受同等待遇,扭转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刻板成见,在全社会中形成尊崇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良好社会风气。
面对职教现况,民进中央也指出,目前“普职分流政策”面临着四大挑战。首先,“普职分流政策”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进入中职学校,不少家长在学生初中甚至小学阶段便感到沉重的教育焦虑。多数地区的中职学校以升学为取向,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定位。学生家长担忧只有中等职业学历,与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的时代趋势不符。最后,长期坚守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将严重制约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如何完善“普职分流政策”?民进中央表示要通过刚柔并济的措施。从“刚性分流”向“柔性分流”转变,先在有条件的省市试点开展高中后“普职”分流,并从“普职二轨分流”转向高中阶段教育多类型发展,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转换通道。同时,要畅通中高职升学渠道,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此外,既要有实质性的完善大环境措施,也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解放推动,转变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念,增加家庭对职教培养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