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意写作遇见新媒体
日期:[2022-02-24] 版次:[A05] 版名:[新绿校园]见习记者 郑海腾
近日,一本“写作与媒体”图书备受关注。由刘彦武编写的《当创意写作遇见新媒体——我们如何构建和传播中国故事》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刘彦武,高级编辑,历任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副总编辑,现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影技术学院)副院长。为了解如何运用创意写作讲好中国故事,本报记者采访了作者刘彦武。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您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
刘彦武:是被学生们的课后作业打动才萌发写书的想法。他们刚进入高校,对家乡和中学时代的不舍、大学丰富多彩生活的期待、融入大城市生活的迷惑以及个人的文学创作才气,都跃然笔端。在对我们学校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2019级学生5次课后作业600多篇文章、120多篇学习成果汇报、20多个小组宣传片创意文案进行分析和整理基础上,我搭建了书籍整体框架,初稿像是作业集。送到广东经济出版社后,编辑对选题感兴趣,但建议我将教学实践成果与创意写作理论相结合,编写面向社会、可读性和实操性强的作品。因此,我进一步研读创意写作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把自己在教学中引入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中提出的娱乐感、设计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概念作为评价学生创意构思的方法,运用新闻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传播要素,对微小说、微电影、微信公众号推文、专业宣传片创作规律归纳整理的成果一并加入书中。
记者:书名提到创意写作和新媒体,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彦武:创意写作是指以写作为样式、以作品为最终成果的一切创造性活动,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也包括众多面向文化创意产业、新兴技术、日常应用等在内的非文学写作。新媒体时代,短新闻、微小说、三行诗、短视频、动漫、网络直播需要大量既有一定文学知识,又熟悉新媒体传播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职业“写手”“播客”“网红”!创意写作的创新思维优势和应用型文体为主、易于传播分享的特点,为我们用精彩的构思、精美的文字、精炼的表述、精准的传播去打动读者、引发共鸣、提高传播力创造了条件。但由于缺乏创意写作与新媒体传播结合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舆论分析方法,不少青年人面对一些错误思潮、社会乱象缺乏正确判断,容易被一些负面信息和不良价值观所误导。如何引导青年人运用创意写作讲好中国故事,在众说纷纭中的新媒体传播中提高正面宣传作品传播力,是高校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初心和使命。
记者:您的创意写作课是怎么上的?想向学生传授什么?
刘彦武:我们注重工学结合、育训结合,不仅传授写作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作观。书中分享了新华社记者走进课堂讲述建国70周年庆典采访故事的“口述实录”实训内容。在学生工作部和宣传统战部支持下,我们把学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人物专访列为创意写作课程固定的实训项目,学生分组采制微信推文在学校官微发表,用身边的榜样激励更多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提升学生对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认同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意写作关键在思维训练,重在写作练习。课程采取从唤醒到共情循序渐进的思维引导方式,立足激发学生写作潜能,由“老师教”到“师生共同探讨”直至反转课堂“学生分享作品相互为师”。教师由讲述者、示范者转变成启发者、引导者、解答者,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作品,感受乐趣和成就,形成创作习惯。如今,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广播影视制作专业群面向社会的在线开放课程,欢迎大家登录职教云参与学习。
作者简介:刘彦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影技术学院)副院长,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出版行业)委员、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指导教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传媒智库专家顾问。出版《回眸九七——刘彦武摄影作品集》(广东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