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让世界“读懂中国”
日期:[2021-12-09] 版次:[A01] 版名:[封面]广州青年报讯 (记者 符国章) 在广州青年融媒体平台发布后的三周时间,本报小记者的一篇叙事性报道单在新华网阅读量就突破120万,创造了小小的传播奇迹。
11月18日,本报A05版刊发广青融媒小记者、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张瑞洋同学撰写的追寻文章《我和弟弟心中的路易·艾黎爷爷》,从小记者的视角,讲述家人和“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几十年深情厚谊的故事。文章开头就说“我们一家从曾祖父开始,同艾黎老爷爷有着三代人的深厚友情,他常常出现在爷爷奶奶和爸爸的故事里……”,然后追寻路易·艾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在中国的足迹,展现了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卓越贡献。文中还生动还原了小作者爸爸张得渊两次见到艾黎老爷爷的情景,再现了这位将一生都献给中国的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最后小作者说:“我想我和弟弟不仅要学习艾黎老爷爷的精神,还要传承发扬他的精神,努力学习,接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新的长征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艾黎老爷爷虽然离开我们34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表达了当代少年儿童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怀念。
谈起这篇文章的写作动力,小作者张瑞洋表示,很小的时候就听到祖父和父亲讲述他们所熟悉的国际友人,她和弟弟对艾黎老爷爷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感动,从感动到敬佩。每每想起他的光辉事迹、点滴故事和深情厚谊,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她和弟弟认为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艾黎老爷爷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希望大家一起传承习爷爷倡导的“艾黎精神”,这是对艾黎老爷爷最好的怀念,于是在2022年路易·艾黎诞辰125周年、来华95周年、逝世35周年暨中国新西兰两国建交50周年前夕,写就了这篇深度报道。
《我和弟弟心中的路易·艾黎爷爷》刊发后,本报在包括新华号在内的系列矩阵号进行了发布,引起各方关注,新华号一周内阅读量突破40万,此后每天以5万的阅读量快速传播,12月7日凌晨突破100万大关,成为本年度广青融媒传播一匹黑马。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甘肃山丹艾黎纪念馆馆长张有武在新华网认真阅读了这篇报道,他说:“小记者宣传路易·艾黎很全面很亲切也很感人,整篇彰显了艾黎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创业创新精神,这对广大青少年理解、学习和弘扬艾黎精神难能可贵。”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吴石坚也关注到了这篇报道,他称赞这是一篇集新闻、故事、史料价值为一体的文章,用生动的语言弘扬伟大的路易·艾黎精神,值得广大青少年学习。
广州市团校党总支书记杨成副教授表示,这是一位从小植入了红色基因的孩子,从小聆听爷爷和爸爸讲述“中国十大国际友人”新西兰人艾黎老爷爷的故事所写的一篇好文,介绍了艾黎老爷爷高尚的品德、为中国人民做事的激情和推动新中友好的贡献,是青少年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好作品。
一篇小记者的文章为何能受到如此关注?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黎藜认为,讲“中国故事”,是一个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历程。小作者以一家三代与路易·艾黎交往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路易·艾黎精神”在中国普通人中的传承故事。从小作者的感动中,我们看到中国故事就是平凡人的平凡事,细琐记忆、平淡记述中蕴含的中国精神,才是“中国声音”“中国力量”,才具有如此强大的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