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强国伟业“后浪”浩荡奔涌
日期:[2021-11-18] 版次:[A08] 版名:[青观点]编者按
历史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以“新闻评论”角度写下了心中的所思所想,这是00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初心之声。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李梅
100年前的中国,饿殍遍地,人命如草芥,列强欺凌,内忧外患,知识分子们看不到希望,每个人都在探索着自己的救国之法。
前路渺茫,五千年来的文化自信被无数次败仗和丧权辱国的条约击溃,国人急切地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一代代中国人奋起抗争,都没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拥有着最坚定的信念立场,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从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的,是经过无数先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实践出来的,是经过俄国十月革命的严酷考验的,最重要的是,它脱胎于无产阶级,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嘉兴南湖的船,是中国共产党扬帆起航的圣地,“红船精神”是共产党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标识。
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党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在其后100年的征途中,从未改变。
信仰的力量有多伟大?你可以回顾建党伊始的历史,前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有“攘外必先安内”的五次反围剿,在力量悬殊的国共实力对比面前,在三座大山的压力下,在不知牺牲是否有意义的迷茫未来下,仍有无数共产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长征途中,蛮烟瘴雨,天寒地冻,红军战士吃不饱、穿不暖,以地为席,以天为被,饿了就吃草皮,渴了就喝雨水,即便环境恶劣,但红军战士凭着心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在黑暗中破开了一道缝隙,给新中国留下一簇簇冉冉升起的火苗……
(19级新闻班 周璐璐)
1921年7月,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泛舟在阴翳的天空下,黑云压阵也埋不住他们满腔的豪情热血。他们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脊梁为后人撑起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
近日,一位教授对于“躺平”的批判成功戳中大众痛点,引起社会各界的激辩。在此之前,“内卷”刚刚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对于生活的焦虑、对于未来的迷惘全都投射在这个流行语中。反“躺平”的言论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在于它的现实与残酷,它清晰地划清热血与颓唐之间的灰色地带,不留情面地逼迫搁浅其中的人寻找自己的正位。
我们追寻自我的真实并非代表着排斥所有他者,而是对于他人观点的处理应该遵循理性的思考。我们坚定自我,但绝不拒绝外界的养料。就像时至今日我们依旧研习党史,在和平年间传颂英雄的故事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我们追寻先哲的足迹,更应当学习先哲独立进取的精神,在时代的湍流中做一条敢于逆流的鱼。
(19级新闻班 刘陈翔)
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之中,充满着“内卷”和“躺平“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自以为参透了大学里竞争的规则,明晰了这个社会发展的“真相”,自诩“躺平”,用“我不想那么累,反正怎么努力也竞争不过那些家里有钱有权的人”,他们嘲笑规则,鄙视制定规则的老师和学校,他们更鄙视遵守规则的同学,给那些人打上“老师们的狗腿子”“死心眼”“不懂变通”“将来走进社会总会吃亏”的标签。他们从未真正踏足过他们口中所谓的“社会”,但他们却对这个社会的各种“规则”如数家珍。他们就是那些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物质层面的富足更加衬托出精神层面的空虚,诞生于商业社会的消费文化趁虚而入,为青年们带来短暂的畅快。在深夜寂静无人之时,每一个青年的心灵深处一定会有一个声音不断逼问自己:你这一生到底想干什么?你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当声音响起时,青年会感到焦虑和烦躁;当声音沉静时,青年会感到空虚和迷茫。
回望历史,我们的前辈也曾面对艰难的社会环境,那里的环境比现在更加艰难,甚至危及生命。但前辈们并没有放弃努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那个民智尚未完全觉醒的年代,中国的脉搏在欺辱、曲折和爱国人士的不放弃中缓缓成型。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脉搏中涌动的最强烈的那一股热血。我们现在生活的中国,是鲁迅笔下的“没有光我们便是光”的青年人所创造、所推动的中国。
新青年们,这是我们的时代,该是我们创造的时代。人的青春那么短暂,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发光发热!
(19级传播学2+2联合班 赵求知)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园,知识分子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内忧外患之中,纷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通过办报刊传播理念的,有通过成立强学会来凝聚思想的,有走上街头发表演讲来开启民智的……他们把国家抗在肩上,渴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启蒙群众,挽救中国,挽救中华民族,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胆识!
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身为大学生的青年们,在学习知识的路上,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认为,求知欲和批判力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有发自内心的“想知道,想批判,想有知识基础的批判”的欲望。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类文明最精要的思想文化,与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大脑与最动人的灵魂相伴,但也不能只是将其话语原封不动地应用,总说孔子曾经说过什么,苏格拉底说过什么,而是融会贯通,对于他们的思想要有一定的批判力,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体系。
其次,敏感力和行动力是必须的。我们不是要追求一个终极的没有矛盾的天堂,那是不现实的。看到矛盾、看到丑陋、看到问题,要不断地去斗争。之后可能会有新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只要人醒着,斗争就要继续。
最后,作为一名求知者,我们要有“有担当”。我们要将国家与民族的力量投射到自己身上。我们是某一历史情境下很具体的存在,我们不能与历史、与周围环境擦肩而过,我们应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19级传播学2+2联合班 龙雨)
其实很多时候,总会有一些事情、一些契机,会把中国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不在外放的表白,而在内心的汹涌:女排夺冠时,我们会流泪;先辈离开时,我们会痛心;回首“五四”运动时,我们会激昂;武汉封城时,我们会一起为它加油;神舟上天、北斗指路、蛟龙入海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自豪。
我从不怀疑哪一代的中国人会失去民族情感,从古到今,爱国始终是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我们眼里饱含的泪水,永远为这片土地和人民而流。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到了“温良”这个词。我认为,“温良”始终在中国人的骨血中,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靠着这样的激情与情感,能够在无数绝境中逢生,能够在无数的问题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而在当下,“温良”就是在安乐与躁动的社会中我们的骨血里未散的血性、家国情怀与担当,这样的精神与情感一代代传到我们的手中心中,尽管社会仍然嘈杂又让人无奈,但当下的一代,正在努力告诉百年前同样年青的一代,别担心,我们依然在努力,在守护,在传承。
总有人给当代年轻人贴上“垮掉”的标签,就像每一代人,都在担忧下一代人的未来。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当代人的问题,也会得到当代人的回答,我们这一代人,也在用中国人骨血里的“温良”与青年的“血性”,去回应无数的质疑。
(19新闻班 易笑嫣)
在那个水深火热、人心不安的年代,李大钊先生喊出“青春的口号”,呼吁青年以己之力,为建设蓬勃朝气的国家而奋斗。
所谓“少年感”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对个人及国家发展的积极态度,更是一腔热血和一种充满朝气蓬勃的希望,甚至是一种不破不立冲破束缚的勇气。李大钊先生的《青春》,全篇洋溢着“少年感”。
青春与年龄无关, 32岁的李大钊先生和41岁的陈独秀先生,在看到这个苦难的国家和毫无尊严的民众时,对着人民宣誓要创造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们身上有着“少年感”;
“少年感”不仅是个体的特征,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少年感”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国家与社会蓬勃发展离不开积极向上的“少年感”。
中国之路到底在哪?救国之药所在何处?在百废待兴、前途迷茫的时候,李大钊先生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和“我相信社会主义必不辜负中国”如一道道惊雷,炸响在九州大地上。自此之后,无数代表的满腔热血的“少年”,在黑暗中举起了火把,照亮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道路。这是一束开创中国发展新纪元的火把,虽然微弱但却是强烈的希望之光。
(19级传播学2+2联合班 王泽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