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在线教育防“坑”防“套路”

日期:[2021-09-16] 版次:[A04] 版名:[青播报]

广州互联网法院三年审理相关案件175件


广州青年报讯 (见习记者 王晨辉 通讯员 刘梦薇)想学点新技能?考公上岸想刷题?学语言、学画画、学法律、学编程……网上课程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继续教育的首选,但在线教育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广州互联网法院近日通报了涉在线教育案件审理情况,显示从2019年起案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报告显示,近三年以来,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涉在线教育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175件,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受理3、12、160件,逐年递增。 

有学员交了学费,却发现合同条款里“暗藏玄机”;高价分期购买了课程,学着学着竟然停更了!申请退费时,发现“不符合退款条件”;在线教育机构无教学资格,还宣称能帮伪造“毕业证”……涉案在线教育机构99.4%为成人自考大专、自考本科在线辅导机构,所涉及学科包括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语言文学类等十几个类别,其中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占比44.6%。在接受在线教育服务的人群中,整体年龄偏年轻化,学历普遍偏低,法律知识单薄,维权意识差,举证能力弱,往往在权利受到侵害之后发生无法举证的情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3.42亿,据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4.46亿人。据广州互联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审理的涉在线教育案件看,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虚假宣传、诱导贷款、过度营销、技术故障频发、授课质量不高、服务体验不佳、卷款跑路、维权困难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可能会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链接

四层“套路”大揭秘

一些在线教育机构声称能够帮助年轻人“圆梦”,而实际上却在一步步引诱他们掉入“消费陷阱”,常见“套路”通常有四层: 

1、以夸张广告吸引眼球、制造焦虑。

某些在线教育机构通过大量投放广告弹窗、公众号推文、微博广告、百度搜索广告等方式,运用“与XXX大学合作”“新用户仅需XX元”“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机会不多,马上报名”等夸张的宣传话术制造焦虑情绪,渲染紧张气氛,进而引诱消费者报名。

2、隐瞒真实办学资质进行虚假宣传。

某些在线教育机构有意隐瞒真实情况,如没有依法进行审批、登记,授课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或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水平等事实。再利用P图等技术处理方式制造虚假办学资质、教学经验、成功案例等。

3、价格不公开透明、暗含分期贷款。

某些在线教育机构利用令人容易产生误解的价格引诱消费者报名,而实际上,相关课程均未以宣传中标示的价格进行过交易。同时,一些机构还会主动推荐消费者通过向第三方借贷平台贷款来负担高价的课程。

4、合同隐藏格式条款、霸王条款。

一些在线教育机构会在合同或协议中设置格式条款甚或霸王条款,如减轻在线教育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等的条款。在签合同时,合同往往以折叠隐藏形式出现。

防范“套路”五步走

广州互联网法院法官李朋审理过大量“在线教育”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他表示,在线教育“套路”深,感到犹疑时可牢记“防范五步走”,即可识破常见圈套。  

第一步,增强维权意识。

在报名、签合同、交学费以及后续上课时均需提高警惕,仔细核实机构资质和教师资格,在与销售人员沟通交流时随时保存证据,通过文字、照片、录音等方式及时留存。

第二步,加强信息收集。

可通过官方渠道查看在线教育机构的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营业地址、联系方式等主体信息来确认该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还可以通过加入同学交流群来获取更多信息。

第三步,仔细审查合同条款。

在签订合同之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警惕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和霸王条款。重点关注退费条款和违约责任条款,比如合同中写明“非机构原因不予退费”,可以在交费前与机构重新沟通退款事由。

第四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

选择课程时可以综合考虑学时、费用、难易程度,不要轻易选择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多的班型。在交费时要注意看清是否选择了贷款分期。

第五步,合理举证及时维权。

当发现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12315投诉平台投诉举报等方式维权。当上述投诉与举报途径无法解决问题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