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人才引领 助推乡村振兴

日期:[2021-09-09] 版次:[A03] 版名:[青聚焦]

编者按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乡村振兴的五个路径中人才振兴占据着高度重要的地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梅州暑期实践队启程梅州乡村,找寻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引擎作用。


林豪江:创新引入智慧农业,电商直播助振兴

林豪江接受采访


大国小农是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这也意味着农业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走进黄沙村的可其山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新鲜蔬菜,将其称重、打包,然后送往梅州市的各大批发市场。这些繁琐的工作虽然枯燥,但工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而这一切离不开可其山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林豪江的坚持与付出。

早在2014年,林豪江就在梅州市平远县成立了可其山电子商务公司,以“电商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启创业之路。他多方奔走、不断学习、积极探索,通过不断地试验,寻求更科学的种植方法提升产量,探索电商直播的诀窍,最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在大柘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于2019年在黄沙村这片红色沃土上,播下了绿色发展的种子。

由于黄沙村的地缘优势,可其山团队在黄沙村租赁了300多亩农田,建设特色电商蔬菜示范基地。这一举措盘活了村里荒废的土地用于蔬菜种植,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和集约后,农户将地租给可其山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固定的收入。不仅如此,可其山团队还鼓励村民到种植基地工作,既方便了村民的就近务工,也解决了相应的务工问题。以“立足农业、服务农民、发展农村电商”为建设理念,通过“互联网+农电商业务”,可其山公司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了民企与农村的共同发展。

在林豪江的设想中,他希望将黄沙村的种植基地打造成平远县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目前,种植基地已经实现了人工分工精细化,还有实时监控、水肥一体化全覆盖、“飞防植保”、无人机喷灌等多项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后期还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通过水肥一体化、物理杀虫和无人机撒肥等高端技术手段,可以极大地提升了种植效率和产量,降低人工成本。

除了产量提升、效率提高以外,这些绿色蔬菜获得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平台,种植的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网上销售,再到人们的餐桌,所花费的时间相比以前大大减少。在产、销问题上,可其山驻黄沙村的负责人余大哥有着深刻的感想。来到可其山公司之前,余大哥也一直从事蔬菜种植工作。他提到,蔬菜市场的饱和、销售渠道单一让个体种植户的他很是头疼,经常要担心蔬菜滞销的问题。面对现如今新型的蔬菜产销方式,余大哥拍手叫好,他指出技术发展和集约化管理对农户们给带来了巨大红利。

在林豪江和可其山团队的发展带动下,黄沙村的蔬菜产业日益兴旺,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助农助产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他成为梅州有名的 “带货达人”,一方面带动梅州的农产品销售,另一方面助推当地特产走出去,还成为了梅州“互联网经济”建设的重要人物。林豪江说:“关键是要坚持下来,同时不断创新公司的发展思路,加强业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电商时代的红利”。

张玄亮:返乡创业促活力,致富带头勇当先

张玄亮介绍返乡创业经历


近年来,在家乡优势政策的吸引下,一些在城市里打拼的青年陆续回到家乡,建设家乡。1989年出生的张玄亮就是黄堂村返乡青年的典型代表。

2017年,顾念父亲的身体状况,张玄亮内心逐渐萌生回乡的想法。恰逢新农村建设,黄堂村积极招商引资,并将旅游业作为龙头带动附近村镇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黄堂村焕然一新的风貌让张玄亮看到了家乡巨大的发展前景,这更坚定了他回乡的决心。

半个月内,张玄亮关闭了在深圳经营效益不错的两家面馆,与妻子一起回乡办农家乐。张玄亮透露当时很多朋友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但他还是选择坚持下去。“回乡创业需要足够大的勇气、智慧和毅力,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去,但希望能趁着年轻闯荡闯荡。”张玄亮说

回乡动工后的短短27天,张玄亮便把300多平方米的黄泥地打造成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村民纷纷称赞张玄亮这是“深圳速度”在黄堂村的落户。

返乡创业并没有那么简单,与张玄亮同时期回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很多年轻人都有返乡情怀,但仅靠情怀是坚持不下去的。”张玄亮认为,他返乡创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农家乐的市场定位准确,不盲目跟风创业。张玄亮开办的富堂农庄坚持明码标价,不论亲朋好友或是游客前来消费都是按一样的价格计算,让顾客吃得安心;积极与旅行社进行合作,提前锁定客源。农庄还推出以全鹅宴为特色的套餐,接受预定,现宰现杀,保证顾客吃得新鲜。

除了在创业上有独特的见解,张玄亮还勇当黄堂村的致富带头人,努力为村民想办法、干实事。他在黄堂旅游区门口开起了西河农夫小张哥土特产店,借助微信朋友圈和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曾在一个月内帮助村民卖出了近5万斤柚子,为一部分农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外销渠道。张玄亮还常常向村里的老人推荐网上购物平台,建议他们通过电商平台货比三家后选择实惠且满意的商品。

“乡村要发展还是需要更多本地的青年引进新思路新办法,加入到家乡建设中。”谈及乡村的未来,张玄亮认为,只有自己人把自己的家乡建设起来,才能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想来、愿意来。

施萍萍:扎根泥土访民情,见证乡村新发展

施萍萍在电脑前工作

施萍萍是市里分派来的选调生,2019年11月来到了整改村貌后百废俱兴的大留村。除了读书人特有的文雅,她还说着带有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大留村书记周克追曾写下对她的溢美之词:“这位平凡的支书助理来到村里,不但没有天津大学毕业生的高傲,反而不断汲取着乡村的泥土之味及中国农村特有的气息,每天上班时最早到的是她,扫地、洗茶杯、打开服务平台的电脑系统也是她。”

踏实、耐心是施萍萍对待工作的态度,她每天的工作是作为书记助理协助村干部们整理资料、撰写文字材料,有时也会参与一些项目,比如去年走访脱贫户,落实脱贫攻坚项目。初到大留,语言不通和村民的不理解使得工作进行得并不顺畅,但施萍萍与村干部们一遍遍的走访,村民们认可理解她,许多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难题也最终得以解决。

如今,施萍萍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客家话。到农户家里走访时,她很自然地帮助农户装水泡茶,甚至还能当起翻译。施萍萍一路向导,村里的扶贫项目光伏产业、抗建居以及观景台等特色景观在她的介绍下更加具有吸引力。几年乡村工作下来,施萍萍对大留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村民生活、人口数量,年龄比例等她都熟知、尽知。施萍萍多次深入到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解决村民遇到的生活难题,尽最大的努力改善村子的生活状况。

来到大留村的几年间,施萍萍作为一名参与者见证着大留村大大小小的变化。结合大留村发展的特点,村委会积极引入资金、促进合作,如引进先进技术,种植泰国柚,打造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举措大大改变了乡村的风貌,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安全便捷。

不管是引进智慧农业的林豪江、返乡创业的张玄亮,还是被选调到乡村工作的施萍萍,他们都是振兴乡村的各路人才的代表,是乡村富饶的领头羊。这也说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发挥好人才的引擎作用,以人才振兴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文字:张诗婷 刘泳琳 廖泳梅 潘文义 王羡珺 廖淑慧

摄影:宋思琪 刘泳琳 许詠淇 陈俊宇 王羡珺 黄欣

指导老师:李彦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