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文化使命与理想追求 ——广州市委党校举办红棉论坛

日期:[2021-05-27] 版次:[A03] 版名:[青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指示要求,5月20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主办的“百年大党的文化使命与理想追求”红棉论坛顺利举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元林教授、广东省社科联委员、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廖伟阳,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潘大庆出席本次论坛,并围绕擦亮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作主旨发言,广州市委党校“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的论文作者作交流发言,论坛由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李仁武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既是广州市委党校第27期红棉论坛的学术活动,也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修班的研修论坛。本次专题研修班以“研学相长,学以致用”为目标,紧紧围绕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取得决定性重大成果”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研修,并组织学员以文赴会,通过广州市委党校“红棉论坛”的平台,与相关领域的文化专家做深入交流。

与会专家与参会学员一致认为,文化问题是关乎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将文化元素融入科技创新、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为广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专家观点:

王元林:

广州古称番禺,自秦汉开始,其地缘中心的地位以及鲜明的海洋属性,使其成为印度洋地区及南海周边国家商船前来中国贸易必先到达的港口。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的定期航线都集中于广州港,这条航道途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的对外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在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和全国外贸中心,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这条航线也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万千米,商船从广州起航,将丝绸、瓷器、茶叶带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农耕及手工业技术、造纸术和指南针。据史料记载,仅唐代宗年间,每年到达广州的阿拉伯商船就有四千多艘,大量外商在这里出入,搭乘商船来来往往的高僧、科学家、画师、译者更是为文化交融,文明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宋末至元代时期,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诞生了闻名中外的“十三行”,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的贸易格局,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

纵观历史,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被称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当前,广州要联合其他26个城市着力做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做好海丝史迹的保护与整理,将海丝文化研究好,挖掘好,传播好,为海丝文化走向国际,向世界展示广州形象做出更大的贡献。

廖伟阳: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发展的根系所在。广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被看作广东汉文化的代表。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传承和创新广府文化需要历史地、辩证地正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现代的意义,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体系。   

广府民系、广府文化是岭南地区三大民系文化之一,其方言、文化通行粤桂琼港澳五省区,在世界各地深受华人华侨青睐和外国人喜爱。广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本质是广府文化载体成果的转化和发展。为了更好传承弘扬广府文化,广东省广府会建立“广府IP”体系,依托广府区域的人文生态和广府会平台,面向海内外开展广府文化产业认定(即:广府胜地认定,广府企业认定,广府产品认定,广府技能认定,广府非物质文化认定),制订广府文化产业服务标准,设立《广府文化名录》大典等,以推动广府文化更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柳立子: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广州要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不仅要打造拥有跨区域、跨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知名文化设施,更要拥有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的文化产品生产网络和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高端资源吸附、流通的文化要素配置平台,还必须拥有吸引国际文化消费人群的文化消费体验空间,从而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广州要鼓励和引导新的创意、新的技术、新的业态融入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文化业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使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在广州率先涌现,继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形成和保持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长久竞争力,进而积极抢占国际文化资源要素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广州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以扩大体制机制开放为动力,以重大文化项目和平台建设为抓手,在内容创作、文化交流、文化保护、产品生产、服务贸易、要素流通、文化消费、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联络中外、互通有无的作用,形成独特优势,将广州建设成为跨国际文化区域的文化产品融合创新高地、文化资源要素配置枢纽和都市文化消费体验名城,促进广州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广州城市文化功能升级,加速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

潘大庆:

木偶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艺术宝库的一颗明珠。传统木偶主要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皮影等四大种类,另外还有铁枝木偶、大木偶等。岭南木偶戏艺术是元朝时从浙、闽传入,浙、闽木偶艺人随南宋朝廷南渡,定居广东吴川、电白一带,使木偶戏在广东粤西地区传承和发展,木偶元素一度被引入动画电影中,风靡全国,影响世界。然而,由于木偶表演特定的艺术形式和木偶制作、技术操控等要求,作为舞台表演的木偶戏相较于一些大剧种,其受关注度仍较有限。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时代命题。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前身为事业体制的广东省木偶剧团,成立于1956年,以戏曲为底蕴,以杖头木偶表演为主,建团60多年来,至今已创作和排演了300多个老少皆宜、脍炙人口的传说、神话、现代木偶剧与寓言、成语、课本木偶剧以及人偶童话剧。近年来,广东木偶艺术剧院通过不断地对木偶艺术进行改革、创新,使具有岭南风格的广东木偶戏更具特色,排演经典童话剧《白雪公主》《丑小鸭》《拇指姑娘》《真假孙悟空》《木偶奇遇记》和原创剧目《五羊传奇》《八层半》《数码家族》《木偶总动员》《哪吒》《垃圾大战》等优秀剧目,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取得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信誉。一直以来,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秉承“小木偶,大天地”的价值观,传承弘扬古老传统的木偶技艺,使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