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最好的戒毒方式是永远不吸第一口

日期:[2016-01-07]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广州炭步戒毒所内,戒毒人员正在学习知识。
戒毒人员踏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回宿舍。

“以前人生是有黑白分界的,吸了毒后整个世界都是灰色地带。”这是李文(化名)开始吸毒时的感受。

戒毒人员李文,今年42岁,2014年到广州市炭步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炭步所”)戒毒是他第三次进强戒所。当时被送进戒

毒所时,他眼神游离,面黄肌瘦,无精打采,一副病怏怏的样子,而如今,神态轻松、表情自如,队列训练时整齐规范的动作让人不由感叹,这才像他原来一个军人的样子。

采写:本报记者杨燕芳摄影:廖晓诗杨燕芳

 

复员军人沦为吸毒者

李文曾经是一名复员的军人。退伍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毕竟年少气盛,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为什么要窝在这里”,随后去了一家夜总会从事安保工作。2001年,在朋友的怂恿下,他第一次沾上毒品。

“最开始我一两个月吸1次,后来变成一个月3、4次,最后成为每天的必需品,离不开它。”李文告诉记者,当时觉得“再精彩的生活都不重要了,只有它最重要。”一开始,李文不相信自己会染上毒瘾,直到2001年年底请假回家,刚到家的第二天,他就觉得自己像被人打了一顿,全身又酸又麻又痛,鼻涕不停地流,他去医院开了感冒药吃完还是不行,在“朋友”的提醒下,他才知道,自己毒瘾发作,“普通人觉得重感冒已经很辛苦了,但是毒瘾发作时要比重感冒辛苦十倍、一百倍。”那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发现,“毒品比什么药都好。”至此,他觉察自己已经踏上吸毒的不归路。

 

家人的支持让浪子回头

自从家人知道李文吸毒,经常教育他,李文也深感绝对不能任由毒品毁了自己的生活,他下定决心戒毒,特意向工作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父母怕他发生意外,总是在他身边轮流守护着。妻子即使下班很累,回到家还坚持陪他打牌、看电视、讲故事,用各种活动分离他对毒品的注意。“如果毒瘾发作时,就多吃一些酸果或其他东西来填补毒欲。我还把手机换掉,使原来一些毒友无法与我联系。”

就这样,李文一天天地在难受和痛苦中努力克制着,时间久了,毒瘾不再发作了,饭量也增多了,身体也慢慢地恢复了健康。但是,几个月后,在看到以前毒友的吸毒情景时,他的毒瘾再次发作,“全身发慌,冷热交加,口吐白沫,相当难受。”最后经不住毒魔的折腾,竟又复吸。

这也已经是李文第三次进戒毒所强制戒毒了。2007年年底他第一次进强制戒毒所,2009年戒毒成功后,他以为自己不可能再接触毒品了。但是,出所后的生活让他感到苦不堪言。“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对友情比较看重。”可周围人知道他有吸毒的经历,根本不想接触他,“感觉整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工作找得也很不顺利,“只要知道我曾经吸过毒,就不想要我了。”碰过几次钉子的他,终日借酒消愁,无意间遇到以前的毒友,又重新吸食毒品。“有了第一口就不会有最后一口。”李文说。

今年9月份李文便可以出所了。“简单平淡的生活对我来讲很奢侈,但我希望能过这样的生活。”

炭步所分管教育矫治工作的副所长李选平表示,像李文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虚荣心的驱使,“‘尝鲜’的心态再加上寻找刺激,觉得吸毒时髦、气派,个性又强,被自信心所蒙蔽,很容易染上毒瘾。”李选平还指出,被欺骗、引诱也是吸毒的重要原因。林强(化名)便是由于“朋友”的欺骗才走上吸毒的不归路。

 

“6121”开启了他们的幸福之门

林强是一名80后,28岁的他,已有六七年的吸毒史了。“他们将毒品放进啤酒里,告诉我这是提神的饮料,我喝完确实很兴奋很有精神,后来就上瘾了。”虽然这次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进强制戒毒所了,但这一次进所的经历,让他对未来的生活重燃希望。

去年3月份,广州市戒毒管理局党委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在全局全面推行“6121”工作规定。所谓“6121”,即戒毒人员每天进行6小时的习艺劳动、1小时体能训练、2小时课堂教育和1小时兴趣活动。这是广州市戒毒局在省戒毒局“三三六”戒毒模式的基础上,为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推出的具有广州特色的戒毒模式。

当记者走进学员宿舍时,发现所有的床褥均被叠成“豆腐块”,漱口杯、毛巾等摆放有序,乍眼望去,仿佛进到某个军训宿舍。衣柜里的衣服也叠放得整整齐齐,还有一些零食和香烟。这是炭步所采用半军事化管理磨练学员的意志,提高学员身体素质的措施。

为了防止学员发生意外,炭步所在全所覆盖监控摄像,记者看到,宿舍区连浴室都安装了摄像头。李选平表示,“这样局里可以通过查看监控实时监督我们和学员,从而掌握实时情况,以应对突发状况。”

实现教育矫治主业回归,是6121本质属性。炭步所以教育矫治为主业,紧紧围绕教育工作,不断丰富教育矫治内容和形式,探索知识、体魄与快乐相互促进的教育矫治新方法,也为戒毒人员开启了幸福之门:通过文化教育,开启“文化之门”;通过强身健体,开启“健康之门”;通过文体兴趣,开启“快乐之门”;通过技能培训,开启回归之门。

而在“6121”模式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打造“一队1+1特色”的兴趣项目,如一队的广播体操和威风锣鼓,二队的戒毒康复操、盘古王舞和竹竿舞,三队的趣味团体活动,四队的太极拳和动感体操,五队的静思冥想和团体健身操,六队的“小苹果”团体舞和广播体操等。

采访当天,恰逢戒毒人员进行队列训练、太极拳、小苹果等表演。当记者看到几百个穿着统一服装的学员在“工厂”打工,下班时唱着班歌,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当他们穿着舞蹈服跳着“小苹果”时,感觉十分震撼,无法想象这是一群戒毒学员的表演,精神饱满,动作有力,整齐有序。

李选平告诉记者,经过一年的努力,“6121”工作有制度、有措施、更有成效。“一是戒毒人员体质明显提高,门诊量同比下降了4%,住院率下降了13.8%,急危重病员下降了71.4%。二是戒毒人员的自我戒毒能力、信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三是他们对家庭、对社会义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四是拉近戒毒人员和干警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推进戒毒工作。”

 

“有第一口就不会有最后一口”

广州市实际吸毒人数或已超20万 青壮年占七成

据悉,广州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有5.16万,占全国的2.1%,参照国际通用的吸毒人员显性与隐性比例,一个显性的吸毒人员,配套有4-5个隐性没有登记的吸毒人员,广州市实际吸毒人数可能已经超过20万,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的人口,吸毒形势相当严峻。

据记者了解,广州市炭步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戒毒人员全部为男性,现在册吸毒人员1500多人,绝大多数是青年,50岁以上的占比不超过5%,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占了七成,吸毒人员呈现年轻化特点。

 

不少地区复吸率高达90%

据介绍,炭步所收治的1500多个戒毒人员中,首次吸毒只占不到六成,超出四成的戒毒人员都进过强制戒毒所两次或两次以上。

记者了解到,吸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戒断率可达100%,但是只要他们重新步入社会,复吸的机率往往非常高。根据公开报道,我国不少地区复吸率高达90%。

李选平告诉记者,“戒毒人员对毒品的依赖,很多时候是‘心瘾大过身瘾’,身瘾好戒,心瘾难戒。”正因为如此,炭步所加强戒毒人员的戒毒拒毒教育,保证每天有两个小时的专题教育时间。

而复吸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戒毒人员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出去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炭步所安排每天习艺劳动6小时,配合定期地技能培训班,帮助戒毒人员学习到一些必要的工作技能,为他们以后回归社会做好必要准备。

 

拒绝毒品、降低复吸率靠家庭社会教育双管齐下

“孩子如果吸毒,家长是有过失的。”李选平认为,“成绩不是很好、受同学排斥、家庭离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比较容易染上毒瘾。家庭对孩子的管束是非常必要的。”林强则表示,家人的支持是他戒毒的最大动力。

除了家庭教育,社会作用也同样重要。“就业问题是戒毒学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的棘手问题,当没有工作,就容易和之前的毒友再次接触,再次复吸。”李文复吸的原因之一便是应聘时有吸毒史而遭拒,对他打击很大。

“如果企业在招人时可以对有吸毒史的人员多一些宽容,就像李文所说,‘希望他们不认识我的过去,只认识我的现在’,复吸率可能不会那么高。”此外,李选平表示,“戒毒学员回归社会后,如果能做到继续跟踪,继续约束他,复吸率应该可以大大下降。”

“戒毒人员长期处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状态,他们远离正能量、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爱,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社会公众对于他们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尤其是他们的亲人和朋友,对于提高他们的戒毒信心很有帮助。”

“其实最好的戒毒方式是不要吸第一口。尤其是青少年们,要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