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
日期:[2020-05-28] 版次:[A07] 版名:[新绿社区]当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工具、沟通桥梁和娱乐平台。本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 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小学以上各学历段普及率均超过97%。如何利用互联网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生活、学习,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点课题。
采写:本报记者 吴敏婷
今年5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延续去年报告的研究框架,以纸质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共回收有效问卷34,661份,调查范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学生。报告聚焦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应用使用特点、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与防护等,重点研判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和2018年的93.7%基本一致。随着移动互联网向农村持续渗透,城乡未成年人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2019年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3.9%,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0.3%。
不同学历段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相当接近,初中、高中、中职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97.6%、97.6%和99.0%,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89.4%。
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来看,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3.9%。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上网设备的比例达到74.0%,手机拥有比例最高,达63.6%;其次为平板电脑,为24.0%。
“你平时上网最喜欢干嘛?”调查显示,89.6%的未成年网民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包括利用互联网做作业、复习、背单词、在线答疑、网上课程学习等活动),较2018年的87.4%网上学习率有所提升。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和知识普惠发展的主要依托,初中生网民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的比例最高,为22.2%,高中生网民中为20.1%,小学生网民中为 16.8%。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休闲娱乐方面的影响比对学习的影响更为普遍。调查显示,上网听音乐和玩游戏依然是目前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娱乐活动,分别占65.9%和61.0%。上网聊天作为网上沟通社交的主要方式,占58.0%。短视频作为新兴休闲娱乐类应用,占比达到46.2%,较2018年的40.5%进一步提升,仅次于听音乐和网络游戏,成为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
报告指出,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需要关注。短视频题材内容丰富,且能够依据人工智能算法针对用户兴趣偏好定制推送内容,使得很多未成年人可能因受吸引而沉迷。同时,短视频网站是内容发布和运营平台而非创作方,平台的内容均为用户主动上传,这个过程中很难避免未成年人收看到低俗或不健康内容。
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要求“网络短视频平台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采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时间予以限制,设立未成年人家长监护系统,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并要求“提升短视频内容质量,遏制错误虚假有害内容传播蔓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2019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主要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于10月完成53家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的覆盖。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均受限,并且只能访问专属内容池,侧重为青少年提供课程教学、书法绘画、亲子教育、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内容。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发展,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行为尚处在发展阶段,容易面临数字压力、网络成瘾、网络暴力、隐私安全等诸多风险,对于各类互联网信息和应用的辨别与使用技能需要长期引导、培养。
调查显示,目前未成年网民上网技能学习主要依靠自己摸索,所占比例达到 65.6%;其次为向同学朋友学习,占 46.6%;通过学校学习上网技能的为 25.7%。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课程以网络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知识为主,文明上网教育也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具体网络操作技能、预防网络沉迷、网络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还有欠缺。调查显示,未成年网民中学习过以上知识的比例均未达到 60%。
在上网行为自控能力方面,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有空就要上网)的比例为17.3%。区分不同学历段发现,认为自己对上网存在主观依赖的小学生网民为11.2%,初中生网民为19.8%,高中生网民为29.5%,中职学生网民为 32.5%。高中生网民虽然课业压力更大,但其以网上社交、网上购物为代表的社会化应用比例高于其他学历段,互联网对该群体的粘性更高,这可能是主观依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使用互联网是未成年人的重要权利,但网络暴力、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屡禁不止,一些网站和APP非法收集、滥用、买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频频发生,严重威胁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安全。调查显示,54.6%的未成年网民会有意识避免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41.3%会将网上个人信息设置为好友可见;29.8%会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之前征得父母同意;但是,也有20.8%的未成年网民不具备上述任何隐私保护意识。
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负面影响,阻碍人际关系建构,暴力和色情信息还可能成为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46.0%的未成年网民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各类不良信息。其中,遇到炫富类信息的占比最高,达到23.5%;淫秽色情、血腥暴力、消极思想内容的占比也均超过15%。
2019年,未成年网民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的达到75.3%,较2018年的69.1%又有所提升。
最后,该报告给出几点建议:第一,重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问题,家长以身作则,避免“将孩子交给网络”。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保护机制、应用程序和内容产品,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第二,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降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风险。家长应提高对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长的重视,学校加强对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产品的管理,互联网企业应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实名验证、时长限制、内容审核、偏好推送等运行机制。第三,针对不同学历段未成年人特点完善网络教育,重点将上网技能、防止沉迷、自我保护、网络信息甄别等能力作为必修课。第四,推动包括家长在内的全民网络素养教育。第五,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安全和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