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以生命赴使命,点亮希望之光

日期:[2020-04-16] 版次:[A04+05] 版名:[青榜样]

欢迎你们回家!


四月天,广州已换上春天的盛装。尤记得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时刻,你们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如今使命已毕,英雄归来已是春暖花开。你们都说自己不是英雄,救死扶伤是你们的使命。因为你们说,早在选择当一名医生时,便许下诺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采写:本报记者 郑雅儿 实习记者 劳颖琳 通讯员 韩文青 黄月星


广医一院:精锐出击,ICU同门师兄弟分赴武汉和伊拉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派出共13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和2位医务工作者驰援伊拉克。徐永昊和桑岭都是重症医学科医生,二人分赴不同阵地抗击疫情。他们不仅是相差一届的广州医科大学校友,更是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师兄弟。对于他们在前线的表现,钟南山在早前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了他们:“这些年轻人,很棒,很有出息!”

桑岭:金银潭战“疫”76天,“我们为武汉拼过命!”

桑岭带领的团队共诊治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近70例。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汉正式解封。在广州白云机场空旷的跑道上,飞机平稳降落,桑岭走出舱门,回首76个拼搏的日夜,不由得感叹:“我们为武汉这个城市拼过命了!”

最早到达。时间轴拨回1月23日,武汉当天关闭离汉通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紧急调令,要求马上出发,前往武汉加入抗击新冠肺炎专家队驰援荆楚,“作为医生、作为党员,我义无反顾。”他只身一人到达战“疫”前线,次日,他便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七楼ICU病房,成为“粤军”援鄂第一人。在武汉最艰难的时刻,一直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最难阶段。金银潭是这次疫情的“暴风眼”,桑岭进驻的ICU病区内共有16张病床,躺的患者病症都非常重,不是气管插管就是靠无创机器辅助呼吸。疫情暴发、人手不足、物资紧张、病人过载……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加上对新冠病毒肺炎的变化机制尚不熟悉,救治工作前所未有地艰难,早期重症救治成功率不高。最困难的是,病魔横行,曾经试过一天带走好几名患者的生命。面对这样的情况,桑岭和团队不免出现了沮丧的情绪。

必须振作起来!桑岭决定从每一个小目标开始。1月26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桑岭完成了金银潭医院第一例拔除气管插管的操作,并成功为一个垂危的患者上了ECMO,团队士气大增。ICU病房逐渐走出艰难的日子,并且一路向好。

最“拼”专家。80后的桑岭对自己的评价是“肯拼”,连续奋战76天,他一天都没有停下来休息,“我是组长,负责带领整个团队参与战‘疫’,我不上谁上?”他带领的团队共诊治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近70例,开展ECMO工作4例,其余生命支持手段已经成为常规,其中9例患者成功拔管,约30例危重型患者转出ICU,亲自参与转运最危重的患者3例,更操作了不计其数的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和气管镜诊疗。

在武汉的每一天,他白天进入病区救治患者,晚上与专家研讨病例。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救治经验的积累,他提出,提高救治率的关键是要把抢救的关口往前移。为了更好地开展临床救治工作,桑岭还密切与广医一院“大后方”的专家团队联系,汇报前线工作,共同探讨救治难题,优化临床一线的救治方案,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桑岭还参与并编写新冠肺炎相关专家共识三部,与其他专家共同为医疗救治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指南。后期随着疫情好转,桑岭主要在各个病区进行督导筛查,和专家们一起对最后的这些重症病例进行集中讨论,多学科合作、一人一策,全力提高救治率。

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医疗护理组成立了临时前线党支部,桑岭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发展了5名新党员“火线入党”,另有3名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9年党龄的他作为代表领誓。他说,这次抗疫再次让他感受到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党员,关键是把先锋作用发挥出来,以身作则。”

封城之日到达,解封之日撤离,桑岭在最早打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的地方“战斗”了整整76天。离开前几天,下班后接近凌晨12点,桑岭脱去防护服换上衣服,特意在金银潭医院外围走了一圈,他说:“这个城市,开始有车,开始有光了。”离开前亲眼看见武汉的复苏,桑岭相信,武汉这座城市一定可以涅槃重生。


徐永昊:坚守国际战场,枪炮声中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徐永昊进行模拟进入疫情污染区防护服穿戴演练。


“据说我们路过的这片区域可能会有地雷,我坐在防弹车里面精神高度紧张。到达库尔德以后,城市相对整洁,与沿途相比,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支援伊拉克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永昊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广医一院4月7日发布的徐永昊抗疫日记。3月7日,应伊拉克红新月会请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遣志愿专家团队一行7人从广州飞赴巴格达,支援伊拉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徐永昊是其中一名医生。

医者的坚守。虽然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飞机抵达巴格达后,当地就要求他们穿上了防弹衣。坐在防弹车里,徐永昊和陈淮有了一丝紧张。在驻地,不时会听到远处的炮声,有一天晚上,他们甚至听到了不远处的枪声。

在当地大使馆的妥善安排下,专家团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环境,马上投入抗疫情工作。他们承担起授课及培训的任务,开展疫情防控知识讲座课程,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徐永昊说,通过调研临床一线的情况,伊拉克疫情尚处于早期阶段,但防控难度非常大。当地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监测能力有限,防护物资不足,加上百姓缺乏防疫知识,如果疫情暴发,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首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制定防控政策,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徐永昊说,专家组在建议当地做好前期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也根据当地实际提供了疫情大面积传播的应急预案建议。”

除了带来防护物资,专家组也手把手地传授院感防控的经验。3月16日,中国专家组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张涛一行来到巴格达东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区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捐赠口罩并科普知识。徐永昊讲解如何戴口罩时,附近沉闷的枪声突然响起,专家组的人心中一紧,但徐永昊仍继续讲了下去。

一边是枪炮,一边是科学,中国专家的声音坚定有力,社区百姓也不曾散去。当地居民纷纷通过翻译传达感谢:“谢谢你,中国医生!”徐永昊说,这个任务既是一份担当,也是我的光荣:“来到这里,更明白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火线入党。3月初,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广东省驰援武汉医疗队远程视频连线,钟南山院士领誓,为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徐永昊和其他同志举行“火线入党”宣誓仪式。“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幕。”徐永昊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成为一名党员,我更要牢记使命,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徐永昊虽然年轻,但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血流动力学监测、体外膜肺的临床应用方面有丰富经验。2008年至今参与ICU危重患者ECMO支持超过一百例,是医院ECMO小组的组长,多次参与省内外重症流感呼衰患者的会诊和抢救。

近半年来,徐永昊都在“逆行”。徐永昊是第九批援藏队干部,去年6月,徐永昊赴林芝执行医疗援藏任务,广东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作为省级三线专家的他又申请到广东重症救治一线支援,去深圳、珠海等地会诊危重型需要ECMO支持的患者。同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广州市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他与医院团队一起全力救治最危重的病人。援藏、援粤、援外,他用行动践行火线入党的誓言:“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逆行者的格言。转眼间,徐永昊援外已经“满月”,目前他仍在前线抗击疫情。根据计划,他们已经深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库尔德地区,协助当地防控疫情。一个月来,中国专家组的建议逐渐被采纳,伊拉克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当地新筹划的定点医院、PCR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用于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室也在建设起来。

“虽然专家组只有7人,但我们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很多建议也是群策群力得来的。”徐永昊说,钟南山院士亲自回邮件,强调对伊拉克的疫情防控建议一定要因地制宜。专家组也多次与国内远程连线,交流疫情防控的最新经验,“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这次任务!”


广州市一:咬定雷神山不放松,见证最后的胜利

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进驻武汉雷神山,整建制接管了其中一个ICU病区,成为坚守在武汉的最后一支广东医疗队。


4月15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正式休舱。杨智感触良多,在朋友圈写道:“雷神山终于清零。怀念与感恩和各位战友在这里并肩作战的每一天!”杨智的同事赵俊也在朋友圈写下感叹:“2020年3月12日,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进驻武汉雷神山医院,整建制接管了其中一个ICU病区,成为坚守在武汉的最后一支广东医疗队!历史会铭记这段光辉岁月!”杨智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俊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主任医师,4月10日,与死神斗争50天的他们完成任务平安回穗。

广东省第二十二批医疗队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余纳任领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市一”)援鄂医疗队共54人,是这批队伍的重要组成力量。自2月21日出征驰援武汉,他们先后转战中南医院、协和医院西院区和雷神山医院,每一次都出色完成任务。在多支广东医疗队陆续返程后,作为最后留守在雷神山的广东力量,他们接管其他地方医疗队危重症患者,继续奋战,打赢最后的攻坚战。


杨智:ICU医生身后就是死神,决不能后退半步

杨智正在雷神山ICU病区内进行仔细的查房。


广州市一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3月9日实现全部清零后,全体队员就地再请战,决定进驻雷神山啃最难啃的骨头!雷神山,是一个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地方。这批医疗队联合管理的A区ICU病区,大部分都是棘手的高难病例:高龄并有基础疾病,其中有十余名患者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运行几台CRRT、ECMO。病房里的每一位患者随时都会出现险情,生命抢救时刻准备着。“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很快,可能刚刚查房时还稳定,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挑战很大。”有着16年ICU临床工作经验的杨智说,转变总在一瞬间。

病区中有一名61岁的患者,是随队从武大中南医院转到雷神山医院,生命体征一直保持较为平稳。但就在杨智和赵俊值夜班的一个晚上,这名患者的生命监护仪突然响起尖锐的警报音,“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杨智和赵俊马上组织开展生死竞速的抢救和治疗,把呼吸机的吸氧浓度调高,然后进行床边吸痰,但是发现吸痰管有点伸不进去。经过评估,他们怀疑患者气管里面出现肉芽堵塞的情况,这个时候必须把原来的气管插管拔掉,再重新置入一个气管插管。“这属于气道的有创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含有大量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风险最高,对操作的医护人员来说非常危险。”即便如此,杨智和赵俊也没有丝毫迟疑,马上更换气管插管,经过约半小时的抢救后,患者的病情也逐渐平稳。“当时病情非常危险,再迟两三分钟就会出现死亡。ICU医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身后就是死神,决不能后退半步。”杨智说。

忙完一天工作的杨智走出雷神山医院,坐在从医院返回驻地酒店的车上,他正在微信工作群里交接班,对患者当天的情况进行汇报。“即使不上班,也能够及时了解病人情况。一旦病人出现问题,作为医疗组组长,需要随时召回病区。”

对于“重症医学科”这个名词,杨智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我是在我们市一医院出生的,当时曾因病情重在医院抢救两次,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医生给了我第三次生命,小时候的影响在心里播下了当医生的种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名ICU医生,在死神面前抢救病人。


赵俊:越是艰险越向前,历史将铭记这段光辉岁月

离开武汉当天,当地交警全程护送,赵俊与当地交警互相敬礼。


赵俊是湖北荆门人,在武汉本硕求学8年,转战雷神山之前,他随医疗队支援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正是他的母校附属医院,他也没想到,多年后再见同窗,竟是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见面的一刹那感觉特别亲切,大家不能握手不能拥抱,都只是会心一笑,在同一战壕战斗,更加坚定了我留守武汉的信念。”

除了救治任务重,身上的装备也一样沉重。赵俊告诉记者,脱防护服大概15分钟,穿上防护服约30分钟,“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休息时间也不换衣服,把节省下的45分钟,可以用于在病房多处理一些病人。穿着防护服不能吃喝,所以我现在都不用减肥了。”赵俊打趣说道,现在是有吃饭的机会尽量多吃点,水就少喝点,每次出病区脱掉防护服后,他可以一次喝完2瓶矿泉水。

交班工作也丝毫不能怠慢。每次交班,赵俊都要把患者的病情以及变化与第二天的值班医生进行详细的交接和说明。“一位医生大概负责3-4名患者,每位病人情况的交接说明约20-30分钟,所以每次交班都至少需要两至三个小时。”赵俊说,武汉的天气开始热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N95口罩交班,他整个人都湿透了。

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能够保持充足的战斗力,决胜到最后,广州市一医疗队在出发前健全组织架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悉,医疗队充分发挥具有22名党员这一群体优势,第一时间成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援鄂临时党支部,强固堡垒,明确支委分工,有效加强救治的力度。市一医院余纳副院长担任广东省第22批援鄂临时党总支书记。根据任务需要,医疗队全员参与省医疗队联合医务处、办公室、感控组、护理组、病区、宣传组、物资组、信息组和消防安全组等9个联合部门的编组。作为党员的杨智和赵俊表示,“能够驰援抗疫一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还有重病患要救治、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铭记祖国嘱托,坚守雷神山奋战,不胜不还!”


据统计,在疫情阻击战中,广州市先后派出医疗队14批次、医务人员148人,涉及广医一院、市一人民医院、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等市区属17家医院,涵盖重症、呼吸、心理、传染、护理、营养、医院管理、精神心理等抗疫一线急缺救护专业。其中市一医院(54人)和市红十字会医院(22人)是整建制出发和成建制落实支援湖北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汉时指出,医务工作者是最大的功臣。面对风险、面对威胁,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冲到了疫情防控最前线,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品格。特别是共产党员,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感谢你们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欢迎英雄们回家!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