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 新内容与新要求
日期:[2019-12-19] 版次:[A06] 版名:[青论坛]作者:李春丽(广州市团校德育副教授、副编审,广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时代更加需要强烈的爱国心、爱国情、爱国志等正能量的激励。而全球化、多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等时代背景,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入新内容、贯彻新要求。
大量碎片化信息无孔不入地干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许多孩子从小就会“刷屏”,拥有智能电子设备的人随时随地能接收到海量信息,这导致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困境。爱国主义教育的状态由以往的“5+2=0”现象(即“在校五天受教育、离校两天化为零”)演变为现在学生处在德育课堂与屏幕之间的互相“拉扯”中。人们无时空限制地受到大量碎片化信息无孔不入地干扰,混淆视听。别说是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有些成年人,稍有不慎也会受其负面影响。需要特别警惕的是,某些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白蚁战术”,专门制造针对中国的精神文化“毒品”,编撰包含错误观念的文章和段子,通过网络平台以及精心打造的“导师”“偶像”和“大V”在中国肆意传播,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布设了不少陷阱与暗坑。
“唯分数论、唯经济论、唯技术论”等偏颇观念的误导。“唯分数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还占有较大的市场;在社会中,“唯经济论”“唯技术论”也造成部分人形成“一切向钱看”“技术为王”等偏颇认知;有些青少年逐渐形成了“赚钱为大”的歪曲价值观。这些都容易模糊、淡化人们对爱国等核心价值观的公开赞赏、弘扬与真诚认同。不可否认,大多数时候,“分数”“经济”“技术”确实是衡量学习水平、社会发展、国力强弱的关键指标,但是不能“唯之而论”。受这些偏颇观念的误导,爱国主义教育在部分情况下遭遇阻碍,效果不佳。
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规范化、严肃化”的长期缺失。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其教育环节应该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立场、更加规范的宣传、更加严肃的仪式形式。但是,在许多已有明文规定、理应严肃对待的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升旗仪式、会议流程、地图出版、媒体宣传用语等,有的甚至长期得不到重视或更正,这将导致“爱国”的重要意义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淡化与轻视。例如1990年颁布、200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的第六条有这样的规定:“全日制学校,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第十二条规定:“依照本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升挂国旗的,应当早晨升起,傍晚降下。”可在现实中,全日制中小学校几乎都没有做到“早晨升起,傍晚降下”,绝大多数是每周只升旗一次,再次升旗是在前一天才降下的;在高校,几乎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才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其他单位的情况则更不乐观。诸如此类不遵守法律,缺少仪式化、仪式缺少规范性和严肃性的情况,已经影响了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效果。
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实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应该根据德育的“知、情、意、行”过程规律施教,具体如下:
教育学生对祖国有全方位的认知。对祖国的全方位认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认知得越全面、越深入、越客观、越具有辩证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大厦就能建得越高大、越稳固。全面认知祖国,包含从纵轴即时间上,了解祖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还包含从横轴即空间上,了解祖国的地域疆界、山川河流、人文特征、外交关系;全面认知祖国,在当前也要特别认知祖国的发展道路、理论、制度等。受教育者应尽其所能对祖国各维度知识追根溯源,深化对祖国的认知。由于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各教育者和教育组织在教育、宣传领域实行“供给侧改革”——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尽可能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优化。有专家指出:德育应突出针对性和亲和力,使学生可闻、可感、可知,触及心灵,让学生感到“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爱国主义教育更应如此。各级学校还可开展不同层次的哲学教育,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具备辩证思维能力,是学生全方位认知祖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关键之处,它可以确保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轻易受到各种偏颇观念或错误言论的误导。
教育学生对祖国有天然、朴素的情感。祖国经常被比喻为母亲。爱国主义教育应教育学生对祖国拥有子女对母亲一般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天然朴素的,血缘般的情感。爱国,如同爱家;祖国之于我们,如同母亲之于游子。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美丽、美好的国家有很多,但是在我的心中,我的祖国是最美丽、最美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那在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这样的表述很直白、很通俗,也是很有力量的。我们要让这样的道理和情感从小就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中。
教育学生有为祖国的强盛而奉献的坚强意志。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活动形式、教育载体让学生视野更开阔、深远,有为祖国某方面的暂时不足努力奋斗而改进之的想法,进而拥有为祖国的强盛而奉献的坚强意志。拥有坚强的意志,能使学生自我规范言行举止、成就为国奉献的高尚之举。能否让学生立下为祖国强盛而奉献的决心与志向,是检验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立足本国坚定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总有人以为作为“世界公民”,似乎哪个国家都可以去热爱,热爱本国与否无所谓,否则有可能被过激派贴上“民粹主义”“狭隘民族观”等标签。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立足本国坚定化,就是要教育学生对祖国无条件地热爱,因为作为一个自然人也好,作为一个社会人也好,都是在本国的天空下、大地上生存,本国同胞、本民族儿女如同在一个大家庭里共同生活。针对当前全球化带给人们表面感知上的国别模糊化、地球趋同化,爱国主义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做到立足本国坚定化。爱国不能没有立场,或立场分散,或左右摇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热爱祖国本位化。在当前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很多人对事物的认知容易处于“好像正反观念以及各种奇谈怪论都有一定道理”的状态,丧失了主见;又或者因为自身立场不够坚定、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回答某些看似矛盾的问题,于是在热爱祖国的问题上做不到坚守“本位”,在热爱祖国方面显得底气不足,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热爱祖国是对祖国有着全方位和整体性的热爱、理解与接纳,而不是要么只热爱祖国好的方面,要么拿不足之处与胜于我国的国家比,由此对祖国失去热情。这种看待祖国的态度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辩证性和发展性。热爱祖国本位化,就是反对在“爱国”问题上的“多元化”思路,爱国就是毫不动摇地热爱祖国的全部,包括祖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现在与未来,以及发展道路、理论与制度等。
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一体化。在这个开放化的时代,在各种新鲜事物冲击下,总有人“乱花渐欲迷人眼”。他们有时候觉得热爱祖国是一回事,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另外一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弄懂这个道理并不难,只要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就可以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这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便唱出了其中的道理,教育者可以让孩子从小传唱这类歌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每一个教育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坚定地贯彻与落实。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要符合德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实践针对性等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在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激励下共同奋斗。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育者努力化解教育困境,增加教育举措,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