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从志愿者到公益社团负责人 陈思羽的爱心之路

日期:[2015-12-27] 版次:[A13] 版名:[HI大学·公益]

记者:杨燕芳

 

汶川大地震时,多少志愿者奔赴现场,为当地人民送去温暖;几年后,当年接受过帮助的陈思羽又为不少贫困地区的小学生送去希望。“我自己在5•12地震时就曾接受过别人的帮助,所以非常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201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杰出服务者、2013年校友奖学金杰出服务奖、中山大学2014年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大学四年,陈思羽获得的多个公益服务类奖项见证了她这几年的公益之路。

 

志愿者的帮助燃起她的志愿之魂

第一次接触公益,体会到它的温暖和意义时,陈思羽是接受帮助的一方。“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志愿者队伍进驻了她所在的地区。“第一批是政府派遣过来的医疗队,第二批是一些自发过来帮忙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都是跟我们在学校里面同吃同住的。”在和这群志愿者的相处中,陈思羽的助人意识开始生根发芽。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志愿者哥哥。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围在他身边,听他跟我们分享他自己大学的生活经历,还有介绍地震的原理,面对这些灾害应该怎么办等等。”当时陈思羽还在读初中,对于志愿者分享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我希望自己的大学也能过得像他那样有意义,能够做很多帮助到别人的事情。”

 

第一次劝募 被拒绝103次

终于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学,面对众多社团,陈思羽选择了新长城中山大学自强社,从一名志愿者做起。在大学里第一次投身公益,是参加校外“善行一百”的募捐活动。“总共被拒绝了103次,最后只成功了2次。”

如果是一般人,被拒绝了那么多次,可能早已望而却步,然而,陈思羽却越挫越勇。“其实我想通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在街上劝别人捐钱,遭到冷眼和质疑是一定的。”

也正是这些质疑,让陈思羽明白,中国的公益之路道阻且长,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如果一个人第一次遇到我给他宣传公益理念的时候心有疑虑,那第二次听到宣传的时候心态上可能会发生一点改变。到第十次,也许就不会再那么麻木和无动于衷了。”

陈思羽认为,公益更多的是传递帮助他人的理念。“比如说一个劝募活动,钱是其中的指标之一,但我不会把它当成是唯一的一个指标。我觉得更多的是要把理念传递给别人,一点一点去化解他们的误解和质疑,这才是最根本的。”

“善行一百”项目原本只在校外举行,经过陈思羽向团队提议,最终也在中山大学校内举行。“中大的学生比较热心,而且我们学校本身就很提倡公益呀,大家都会积极热情地参与,相对来说阻力就没有在外面劝募时那么大。”

 

公益之路永不停歇

2013年,陈思羽开始担任新长城中山大学自强社社长。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到公益社团负责人,陈思羽坦言有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之前只是一个志愿者的话,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去坚持做这件事情、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了。但是一旦领导了一个团队之后,我就要为团队考虑,不能只是依着自己的意愿做事。更需要坚持,更需要听取大家的意见。”身份的转变,让陈思羽学会了怎么从团队利益出发,作为leader如何去带领好整个团队发挥它的价值。

陈思羽今年大四了,即将步入社会的她打算继续坚持她的公益之路。“现在很多公司都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会鼓励员工集体去参与公益项目。我自己可能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NGO(非政府组织)的一些志愿活动。其实我们不要把公益理解得那么狭隘,就是一定要捐钱或者如何,自己做的事情能帮助到别人,那就是公益了。”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