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残奥疾速进 今为传爱缓步行
日期:[2019-09-19] 版次:[A05] 版名:[青榜样]周杨静,十一年前,她是残奥会赛场上劈波斩浪、摘夺桂冠的运动健儿;十一年后,她是广州青年文化宫里一名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平凡社工。从突遭厄运,失去右腿,到重拾信心,赛场飞扬,再到卸下鲜花掌声,用亲身经历鼓励一个又一个的广州青年,周杨静可谓体验过人生酸甜苦辣种种滋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杨静,听听她的故事。
采写:本报记者 胡媛媛 实习记者 陈泽香
周杨静不到两岁,一辆驶过家门口的拖拉机,夺走了她右腿的大部分,彻底改变了她原本平凡的人生轨迹。因为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周杨静到了可以读小学的年龄后,才第一次上学校学习。
然而,周杨静除了上课以外,并不喜欢待在学校。即使中午休息时间短,周杨静也会让妈妈来接送她回家,吃完午饭后再回去上课。到了大学,虽然学校离家足足1小时公交的车程,但周杨静还是选择每天早起一小时出门。
周杨静坦言:“我从小就不喜欢寄宿生活,因为身体原因,行动不方便需要别人来照顾我。住在宿舍,别人会看到我的伤口,我害怕他们异样的眼光,而在家就轻松自在多了。很多人都说大学时光多姿多彩,值得回忆,但对我而言,从小到大的学校生活都是在上课,因为我下课就会回家,也很少交朋友。”这也让周杨静从小养成对家人依赖的习惯,每次出去,都需要家人陪伴,从来不主动跟外面的世界接触。
然而家人毕竟不能时时陪伴在自己身边,周杨静要过普通人的生活,就必须要独立工作养活自己。毕业之后,原本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周杨静在寻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她知道,拒绝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腿不方便。此时的周杨静陷入迷茫,自己的未来应该要如何走下去?
正当周杨静无法看清自己未来出路时,残联的人找到了她。原来,有一次,周杨静在校内与同学玩乒乓球时,被学校一个副校长“看中”,推举她参加天河区的比赛,从此她“亮相”了,并引起了残联的关注。回忆当初,周杨静笑说:“幸运就是运气刚好碰到努力。或许就是我初中参加了残疾人运动比赛,残联那边才知道我,所以所有的运气、机会都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来源于你平时的努力。”
彼时,23岁的周杨静参加残疾人运动培训,才开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的寄宿生活。虽然运动员圈子里都是残疾人,但周杨静一开始还是很怕和别人一起交流。“队里的人见我年轻,都很照顾我。老一辈的运动员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他们主动带我去适应群体生活,去适应如何跟外界交流。以前我很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或者直接对我恶语相向,我也只能假装没看到没听到。跟队友们一起的时候,他们完全不介意别人的眼光。训练以外的休息时间,有时我们甚至会开着残疾人摩托车,像一个车队一样浩浩荡荡出去玩,十分引人眼球,而我那时候会觉得我们很威风、很酷,就慢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害怕别人的眼光了。”
2006年残运会轮椅击剑比赛后,周杨静本不想再从事体育运动,但一想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为了在自己的运动生涯里能够参加一次残奥会,她又选择了刚刚组建的赛艇队,不想竟一举夺得桂冠。周杨静回忆起夺冠的时刻,笑言:“我也没想到自己能够拿到冠军。因为以前自己在学校从来都不是最优秀的,我对自己并没有很大的自信。但是夺冠之后,有种光耀国门的感觉,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比别人厉害。”
残奥会夺冠后,周杨静想着回归平凡生活。彼时,有好几家企业向她投来橄榄枝,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成为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一名普通社工。
谈及选择成为一名社工的原因,周杨静说道:“当时IBM那边有意向招我,但我自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去那里就是一个装饰品,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在青宫,我更多的是做服务的工作,更能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我也很喜欢和青少年接触,一方面,我可以在他们三观还没完全确立前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他们也用他们的朝气与活力感染着我。”
周杨静很快就适应了青宫的环境。她与同事们一起吃宵夜、打羽毛球,相处得很愉快。周杨静笑说:“可能做运动员被困了太久,不做运动员之后有种解放了的感觉,就很积极地参与身边的活动。”一次,周杨静前往女子监狱宣传亚运会,向服刑的青年们分享了一段自己出去参加比赛,受到当地志愿者热切帮助的经历,使当时还在服刑的女青年感受到当一名志愿者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于是非常踊跃地向周杨静要亚运志愿者的申请表。这件事让周杨静印象深刻,也使她意识到,原来做社工是如此有意义的事情。
“从事社工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做,不要纯粹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份工作。接到的每一份任务都是一份使命,我们并不是盈利机构,而是打着政府的名义做事。所以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可能有损的不是自己的形象,而是整个政府的形象,所以我们要更加有使命感。就和运动员一样,我们出去比赛,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国家队,赢了比赛挂起的是我们的国旗”,周杨静说。
周杨静认为上天是公平的,上天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如今回忆起童年时发生的事故,周杨静却笑称这已经成为了她人生里的故事。“我出车祸以后,我的家人常常鼓励我,并告诉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或许小时候发生车祸,就是为了让我有一天站在领奖台上享受冠军的感觉。”还有两年就到不惑之年的周杨静表示,现在自己已经不会把曾经的苦难当成苦难了,也不愿过多地回忆过去,在她看来,跨过人生的苦难,更多的是庆祝而不是抱怨,而后继续抬头往前走。
距离残奥会夺冠已过去11年,如今的周杨静在认识新朋友时,并不喜欢和别人提起自己曾经是残奥会冠军的身份。“因为我玩得比较疯,而奥运冠军可能给别人有种光伟正的标签,我不是很喜欢给自己贴标签,虽然我曾经是一名冠军,但我从小到大最希望的还是别人把我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现在,周杨静不再从事体育行业,但她表示,希望全民都能参与运动、科学健身、热爱体育,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运动事业的发展应从培养青少年开始,同样,青少年也要有建设健康中国的使命感。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周杨静希望在未来,自己能继续地做好青宫社工这份工作,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历,帮助有需要人,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