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金字招牌 唱响青春之歌
日期:[2019-05-02] 版次:[B09] 版名:[建功新时代·品牌]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共青团,敢为人先,处处彰显引领时代潮流的青春魅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共青团坚持用品牌感召青年,用项目凝聚青年,注重青年的精神诉求、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切实解决青年关注的问题,通过打造一系列青少年喜闻乐见、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枢纽作用,探索出一套在思想上引领青年,组织上发动青年,工作项目、工作内容上吸引凝聚青年的实践经验,实现了在参与互动中把青年有效组织起来的目标,打造出一系列领先全国的创新品牌。
本期,我们梳理出广州共青团过去30余年创下的一系列“金字招牌”,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公交服务滞后,“乘车难”,开“斗气车”、“失魂车”,车厢里拥挤、吵架和逃票等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1986年,广州在全国首创“友爱在车厢”活动,当时包括团市委在内就有41个单位联名响应,并迅速辐射到广州各行各业。
“友爱”成为当时广州最时尚的流行语和最时髦的口号,并从车厢走向全城——友爱在学校、友爱在商场、友爱在工厂、友爱在医院……1987年,广州10多万青少年走上街头,在公共场所挂起宣传标语,派发传单,开展志愿服务,在全市刮起了一股巨大的文明旋风。时至今日,“友爱在车厢”活动常创常新,成为广州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最靓丽的品牌之一。
1987年,广州市10多名“学雷锋、做好事”的积极分子,在团市委、市教育局的支持下,率先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志愿为中学生和社会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咨询服务,辐射范围远至海外,拉开了全国志愿服务的序幕。
20年前的工作室只有一部电话,两台分机,几个人轮流“上班”,第一批上任的8个咨询员成了全国首批志愿者。当时不少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遇到很多问题,处于极度迷茫状态。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学生心声热线”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成了真正的“热线”。从1987年6月开通至1997年的十年间,热线接听来电35000多个,包括来自省内外的长途电话,志愿者人均服务时间超过300小时。
1998年,广州市中学生“心声”热线电话作为“中国志愿者十大杰出集体”之一受到团中央表彰。近年来,广州市中学生“心声”热线电话又被有关机构认定为:“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志愿者服务团体”。
30多年过去了,由“中学生心声热线”演变发展而来的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赵广军生命热线仍在为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忙碌地工作着。
青年文明号是以青年为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创建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集体、青年岗位和青年工程。1993年,广州率先开展青年文明号试点创建工作。1994年起,团市委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以来,在全国实现了五个率先,包括:率先建成广州市青年文明号一条街——上下九步行街,率先获得全国首批“青年文明号”,率先以政府名义命名表彰广州市“青年文明号”,率先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和率先开放广州市“青年文明号”服务网站。
创建20多年来,青年文明号已由最初的10个窗口行业发展到交通、医疗卫生、税务、公安电讯、汽车、金融和旅游等多个行业,向生产经营、公共管理等领域延伸,覆盖面大大增加。截止2017年12月,全市共有青年文明号1302个,其中国家级40个,省级118个,市级1144个。
为加强对外来员工的教育工作,1994年,团市委与市劳动局联合推出了“金雁计划”,该计划以活动为联结,旨在加强对外来青工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其主题是“同饮珠江水,共建五羊城”。一方面推动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为外来青工的劳动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外来青工形成“可爱的广州我的家”的感情,更好地在这里发展成长。
活动通过评选“十佳百优”、推行《务工许可证制度》和实施《关于加强广州市企业外来青工工作的意见》,以及建立“金雁村”“金雁俱乐部”“金雁职校”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外来青年员工把广州作为第二故乡,真情于广州、爱心于社会、安心于企业、信心于自己,把使用、管理和教育、服务结合起来,激发外来青工奋发向上的热情,增强了外来青工守法务工、自爱自强的意识。
“金雁计划”随着时间不断深化与完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外来青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在广州市民心中树立起外来青工群体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