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那些年,结婚证的二三事

日期:[2015-12-17] 版次:[A05] 版名:[青家庭]

上周,“结婚证应设7年有效期”占据了各媒体的头版,引起大众热议。热议的背后,也让人们对于“爱情观”、“婚姻观”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些年来,“结婚证”有什么变化?我们对“结婚”看法又是何时发生了改变?

采写:本报见习记者 周司琪

 

解放前: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青年男女的婚姻主要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人在结婚之前甚至都不曾见过对方。

家住天河区军体院的王菜英老人今年85 岁。当年,她就是被家里送出去的“童养媳”。“9 岁那年,我被我娘‘骗’到了现在的夫家,再大一点就自然而然地嫁给了他。”

王菜英老人说,她所在的村子,没有结婚的概念。虽然有媒人在中间搭线,但是根本不会考虑双方的意见。嫁妆、聘礼更是没有。“几斗米,一把尺,就是全部。”

对于当“童养媳”的日子,王菜英表示并没有因此受委屈。一路走来,婚姻情况也十分稳定。“我老头没啥脾气,这辈子没跟我红过几次脖子。”

早前,有媒体曾报道展示过一张1909年的“童养婚帖”。这张来自清朝宣统元年的“结婚证”正文中写着:“主婚人王生玉,今因第二生女年十一岁,情愿许字于张秋林第一生儿为童养媳,谨将所生年月时间列于左,及笄后再行完婚。”随后写上“聘礼白银贰佰伍拾两”和女孩出生年月、时辰以及两个“媒合人”的签名。

泰兴民俗专家吕耕樵介绍,从这张婚帖中可以看到,这名女子13 岁就已成为童养媳,在婚帖中没有女子的名字,说明当时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下。

 

50、60、70 后:结婚是件严肃、慎重的事

今年50 岁的梁辉在一家涂料公司担任中层领导,对于结婚当天的情形,梁先生还记忆犹新。“头天晚上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就拉着我老婆去登记。为此还特意去买了套新衣服。”

他说,自己和妻子以前在同一工厂上班,相处了三年,才决定结婚。

在回忆26年的婚后生活时,梁辉有些抱怨地说,“每天都管我喝酒,唠叨死了……”妻子马英华打断他的话说,“你哪天能把穿过的袜子丢到洗衣机里我就谢天谢地了……”虽然会互相埋怨但夫妻两却都表示,遇见对方是自己的福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对于结婚,梁辉称之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那时候领取结婚证书是一件严肃、慎重的事,夫妻双方各一张,各自保存。”

 

80、90 后:结婚更为注重感觉

如今,青年人也陆续步入婚姻的殿堂。梁辉说,现在的青年人与他们不同,“总会听到部门一些年轻人说闪婚、裸婚、旅游结婚之类的。在他们看来,规矩、礼数通通都是‘浮云’。”

就职于一家网络公司的湛扬还有一个星期就要结婚了。早在今年5月份,他已经和妻子刘雪登记结婚,12月22日,他将带着妻子回老家湖南补办喜酒。

湛扬和刘雪是典型的闪婚。去年12月经朋友介绍认识后,2月确定男女关系,5月直接领证搬到一起,开始了同居生活。整个过程不到半年。

对此,湛扬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说,现在一些人谈恋爱时间长很大原因在于要考量双方家庭背景以及经济条件,而这些在介绍之前就已经做过比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一眼对方是不是自己有‘有感觉’的人。”

对于“结婚证7年有效期”这一话题,李雪表示,有“哗众取宠”的感觉,但是现在年轻人对于婚姻的态度确实和老一辈会有区别。“也不是说我们更随便,只是没有像我爸妈那辈有种‘神圣’、‘使命感’,更多地是看双方的感觉。”

魅力杂志爱情专栏作家樱桃称,婚姻不是儿戏。当下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也习惯了别人帮自己处理问题。这样也造成了一些人的“没担当”。

“一些人将结婚看成找个人陪自己看电影、逛街、吃饭。在面对家庭成员关系、小孩以及爱情变友情时就会感到万分沮丧,想要逃离。”樱桃说,“两个人,在一起,就从我变成了我们,要更加珍惜缘分,继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成为彼此生命里更亲密的人。”

 

结婚证的变迁

20世纪初,婚书上要写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书为长方形、竖排、繁体字。新人第一次有了露脸的机会。

上世纪60年代初的结婚证很像一张奖状。证书正上方印有五角星,五角星旁两只白鸽衔着稻穗,往下则是六面国旗,四周有小麦、鲜花等。

1994年,全国开始印制统一的结婚证,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封面为红底金字。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