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青春献“椰岛” 60 年后再忆垦荒情

日期:[2015-12-17] 版次:[A04] 版名:[青职场]
采访后志愿者们合影留念。
广州市工作队海南工作组合影留念。
每年垦荒队的志愿者们都会在至少聚一次。

今年是广州青年垦荒队(第一队)到海南垦荒的60周年。

1955年9月初,团市委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参照北京团市委组织青年垦荒队的做法,开始筹划组织一支约80 人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到海南垦荒。10月8日,邵毓华、董志伟、梁细佬、李林威、张群英(女)、何绍雄五位青年农民向团市委送上了一份发起组织广州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书,团市委立即支持批准了他们的《申请书》,并组建了第一支由社会青年和郊区农村青年组成的垦荒队。12月6日,广州青年垦荒队(第一队)从西堤登船,向海南进发。

自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先后6批共2054人满腔热情登上海南岛垦荒,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当年的青年志愿者早已年逾古稀,甚至成为耄耋老人,而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仍感慨万千。在6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起听垦荒志愿者们讲述为祖国献青春的故事。

采写:本报记者 向宇 杨燕芳 陈美军

 

邵毓华 跟着党走,到最艰苦的地方

“我们这一批人是1955 年申请去海南垦荒的。当时正是国家比较困难的时候,尤其是粮食困难,全国又在大规模进行工业化,需要尽快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支援工业进程。”邵毓华回忆称,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1955年先到了东北,后来到广东,又去了海南,多次与省、市团委领导座谈,强调要求沿海地区的大城市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开垦荒地。就这样,由北京对接东北,上海对接秦明岛,广东对接海南。

在这个背景下,邵毓华和董志伟、梁细佬、李林威、张群英(女)、何绍雄等六人向团市委送上了一份申请书,决心要向海南荒地进军。在此之前,邵毓华担任过市学联的秘书长,也参加过留苏学生的审查工作,“几个人都是有工作的,如果没有去海南,在广州发展的前景一定更好。”邵毓华一行人从1955 年12 月6 日出发,为什么要挑这个日子呢?据介绍,这是希望赶在春天插秧的季节到海南早点开工。回想起当年的那段经历,邵毓华想对现在的青年说:“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党需要我,我们就跟着党走,到最艰苦的地方,到最困难的地方,把青春献给祖国,当年我们就是这样子。”

 

何绍雄 年亩产万斤成为全国标兵

何绍雄当时是海珠区石溪合作社的社长,也是海南垦荒海珠区的发起人。何绍雄表示,垦荒的地方为密林洋河,该地方通通是石头,虽说是田地,但只能用手,都用不了耕犁,要一锄头一锄头地把石头挖开,还要把土敲碎。

何绍雄和农科院的梁少华(音译)等人一起去时,一直想方设法在当地站稳脚跟,因为希望除了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为国家贡献一定力量。“但是那里毕竟风大雨大,一刮风下雨就容易水浸。一浸起来就又变成洋河,将农作物浸死了。”即使这样,何绍雄耕作出来的农作物也要比当地的好得多。因为何绍雄一行带过去的都是很好的品种,像白米粉、珍珠米等,而且又有认真有经验的技术员。技术员对如何处理蛀心虫等很有把握。当时,农场基本上都能达到年亩产万斤(海南作物生长周期较快),比当地的年产量都高,成为全国标兵产量,能够自给自足。种的姜连小鸡都钻不进去。还不能种多,种多了没法销售。那些没钱买烟的人最开始只能吸晒干的木瓜叶,但一点烟味都没有,后来他们就自己种了烟草,产量也很高。

 

李华好 两年穿同一条裤子

李华好是农庄的团委委员和班长,常组织大家表演文艺节目,有的人唱歌、有的人跳舞、有的人讲古。李华好做过农场中几乎所有的农活,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上,种水稻、种菜、养猪、种香茅和菠萝,有时候开牛车和马车,几个分队李华好都待过。

最令李华好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条件太艰苦,衣服都没有穿的,一条背心、一条裤子就是全部的服装。看到没有女性,就把裤子拿出来洗洗、晾干,两个钟头晒干后又穿。裤子都没有穿的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多。到了农庄的第三年,作物开始产出,有钱分配了,多劳多得,情况才得以改善,但是还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梁锦新 逆境中靠自己改变命运

“在艰难的时刻,每月不仅伙食费不够,连理发都没有钱,什么都要靠自己动手。那时的我已经算是到达人生最底层了,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靠自己努力,改变这样的状态。1961 年底,我被调往场部卫生所工作当卫生员,一边借医生的医书自学,一边跟着医生学医。”

1963年,梁锦新通过了琼山卫生局举办的卫生人员普升考试,从此开始改变命运。由工人转为国家干部,经过努力,梁锦新评上了医疗技术职称,收入比以前也有比较大的提高。后来,他甚至还担负起全场的医疗门诊工作。

“在海南24年,不管是农场的队友,还是当地的居民都对我很好,非常尊敬我。作为农场唯一的医生,我给农场三个区的职工看病,附近的农民也会找我看病,他们需要我,这也是我一直待在海南这么久的原因之一。通过给当地人看病,我因此结识了现在的夫人。附近村民会拿鸡、拿菠萝蜜过来,他们经常把东西带到卫生所放下就走了,说‘给梁医生’,我都不知道是谁送来的。后来我回来广州,有个别人还从海南跑过来找我。”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