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堂(陈氏书院)
日期:[2019-03-28] 版次:[A07] 版名:[青教育]编前话: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本期,让我们走进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家祠堂,领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的陈氏精神家园。
采写:本报记者 胡媛媛 实习记者 陈慕媛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它的筹建是为给参加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缴纳赋税等事务提供临时住所。同时作为对捐资者的回报,这些陈氏家族可以将祖先牌位置于祠堂供奉。陈氏族人通过祠堂进行宗族生活,维持宗族秩序,发扬宗族文化,重建陈氏宗族伦理新秩序等活动,是研究广东宗祠文化的重要依据。它记录着陈氏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广东陈氏宗族祭祀祖先的圣殿,也是陈氏宗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和表现。
随着科举制被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祠堂从宗族子弟的临时住所改为陈氏实业学堂。后来又先后被改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并于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次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在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陈家祠堂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厅、门、窗、栏杆、屋脊等,巧妙地运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既有镂雕于石栏杆的瓜果、花鸟、云纹,镶嵌于各处的铸铁花等纤巧小品,又有雕塑于屋脊长达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绘中反映最多的是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景,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景象,以及菠萝、荔枝、杨桃、木瓜等南方佳果。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缤纷、技艺精湛,也因此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这颗“明珠”,正如郭沫若参观后写诗称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21世纪以来,陈家祠堂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极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走一趟陈家祠堂,除了能够欣赏到精致的工艺品,还能够领略其沉淀已久的祠堂文化。
陈家祠堂具备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外在富丽堂皇,内在深沉浑厚。从正面观看,整座祠堂庄严的外在透露着悠久的历史气息。
1988年,陈家祠堂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立成的碑文记载了陈家祠堂这段历史。
祠堂门口一对石狮子镇宅,表面上看是在护卫整座祠堂,实则还守卫了陈氏世世代代的人。
福禄寿图景,是中国人固有的信仰。作为民间吉祥如意的象征,它是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位于首进中路南面,这幅灰塑栩栩如生,精巧美观。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和庑巧妙衔接,共有九座厅堂,六个院落。建筑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整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