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用行动践行中国志愿精神

日期:[2019-01-17] 版次:[A07] 版名:[青榜样]

去年1月8日,第八批中国·广州青年志愿者赴塞舌尔服务队踏上了非洲塞舌尔共和国的土地,他们在那里开启了自己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队里有13名青年志愿者,5男8女,他们分别服务于内科医生、社区医生、针灸师、电力分配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等岗位,为塞舌尔在医疗救助、文化交流、技术支持、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支援,为中塞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一带一路的深化合作贡献力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志愿者们在塞舌尔的点滴,本报特推出援塞志愿者系列报道,本期我们邀请援塞志愿者徐玉君来为我们讲述她与塞舌尔的故事。


徐玉君

·广州市团校(挂职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志愿岗位:网络工程师


“到非洲当志愿者!服务期是一年!你真的想清楚了吗?!”“是的!我要去!”伴随着家人、朋友、同事的关心与质疑声,带着大家对非洲的刻板印象,按捺着心里对一个完全陌生环境的忐忑,怀着一颗志愿之心告诉自己能克服一切困难,作为中国广州志愿者中的一名,我踏上了那片距离中国八千公里的土地,一个躺在南半球印度洋上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岛国,开始了自己为期一年的援非志愿生活。

不是不困难,而是困难又如何,我是一名志愿者,我应该去克服。每当国内外的领导、家人、朋友发来问候关心时,我总会回复“一切安好”。但万事开头难,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在塞舌尔解决起来都比国内费劲。每当迟疑不前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我是一名中国志愿者,这是我选择的路,我必须走下去。

发扬志愿精神学习他国之长

我的志愿岗位是网络工程师。每当我介绍完自己的岗位,大家都会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目光说一句,“很少见到女的网络工程师”。承载着这份既是动力又是压力的评价,我开始了在塞舌尔的主要工作。

我工作的地方是Public Utilities Corporation(PUC)的Internet Computer Technology(ICT)部门,这是一家负责这个国家水电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而我在ICT主要负责服务器、计算机及一些软件和设备运维工作。回想初到部门报道时的彷徨到后来能够娴熟地独自完成安排的工作,这期间,除了是能力的考验,更多的是心理素质的考验。开始之初,满怀壮志想要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现实往往是骨感的,至今让我无法忘怀的是报道第一天参加的部门工作周例会,两个小时的全英会议下来,我发现自己大概只听懂了最多五分之一!由于当地人的口音较重,加上大量专业术语,真的吃不消,彷徨加沮丧,浇灭了我的壮志,让我不知该如何开展工作。那天开始,我才真正意识到,语言是第一个难题,首要攻克语言关。

部门同事根据往年的经验都已经了解我们刚来报道的状况,不断鼓励我多说,多问,多尝试,给予我很多的耐心,我也鼓足勇气从各方面融入他们,工作上开始听不懂的时候我就多问几遍,直到我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我的工作任务,我就尽我所能去完成接到的工作,在工作之间的闲聊我也会参与,锻炼自己的听力与口语,也有更多的文化与情感的交流。一开始的时候真的感觉挫败,一个简单的问题,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让我需要花上比平时加倍的时间去解决。为了尽快改善这种状况,只能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加强专业英语术语的学习以及尽量多的交流,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当下的环境。渐渐的,从开始的彷徨到后来能够独自解决问题,高效完成工作,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在完成基本工作之外,我还会学习一些那里与国内不同的系统与处理方式,上司与同事也很乐意为我讲解,从中吸收到一些优秀的技术,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在帮助他们的时候自己也得到提升。  


生活:学会当一年的“当地人”

犹记得初来报道,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环境、语言、肤色、饮食、文化等,每一样都冲击着我的感官,与过去的生活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从开始的无所适从,身心都无处安放,一步一步到后来,能拥抱异国的文化,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生活。这或许是得益于我志愿岗位的上司看到当时格格不入的我,给我的一句关心,“You should try to be a Seychellois(塞舌尔人) for a year.”尝试以一个当地人的角度去生活,去体验这一年。而不是以一个游客的角度。打开胸怀,接受当地的生活习惯,是我第一件把自己当作一个本地人的事情。接受交通的不便,出行的方式不是步行在随时与车擦肩而过的小马路,就是乘坐只能碰运气才能等到的已有数十年历史的陈旧公交车,所以出门办事必须备足充分的时间;接受本地人从不着急的办事态度,去办事,见到匆忙的你,他们总会“安慰”说“Relaxe,Don’t worry”他们也的确是言行一致,你跟他们着急是没用的,他们的办事效率就是这样。所以从前听到的一天出门只能办一件事的说法,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比以前更有耐心,步行的速度也放慢了些,开始去留意道路两旁的风景,注意着各样肤色的路人,心想原来地球的这一边是这样的。每周六上午,与本地人一样,去“赶集”一次,采购一周的食材,成了我每周的常规节目。这里的物资相对匮乏,物价高且没有选择,我学会了更加珍惜得到的东西,真切体会到所得都“来之不易”,或许是因为物质生活简单了,心态与欲望也随之简单起来。物质生活简单,但情感越显浓厚。塞国人的周末基本都是全国休息,即使是商店也只营业周六上午,周六下午1点后全城关门。大部分人都会把他们周末的时间陪伴家人。因为没有过多的娱乐活动,每逢周末,沙滩上到处都能见到一大家子或一帮朋友的身影,简单的食物,几瓶啤酒,阳光,笑声,音乐,游泳,聊天,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简单快乐。而我,也许肤色的变化是我融入这个国家的最好证明吧。

援塞期间,我们这一批援塞志愿者有幸受到塞舌尔副总统Mr.Vincent Meriton的接见,副总统关心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称赞我们是“中塞友好的使者和桥梁”。我有幸受邀接受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在访谈中,我表示了对副总统接见而感到无比荣幸,同时表达了作为一名中国志愿者在塞舌尔进行志愿服务的光荣。这次的荣誉,与过去七批的援塞志愿者的奉献与出色的志愿服务息息相关,是对我们的肯定。让我更加坚定作为一名中国志愿者的责任与精神,同时学习前辈们的志愿精神,尽已所能完成一年的志愿服务,促进中非友好情谊。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