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看广州经济变化
日期:[2018-12-27] 版次:[A04+] 版名:[青热点]广州市统计局日前公布《光辉的历程、伟大的跨越广州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报告,“晒”出一份广州市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43.0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150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广州GDP是1978年的126倍,连续27年在全国稳居第三位。经济高速增长为广州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间,广州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超过1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40年,沧海桑田、城市变迁,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是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地铁、高快速路、海港、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额达1684.30亿元,是2006年的3.1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长10.4%,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投向交通网络建设。2017年全市公路里程9322千米,是2001年的1.8倍,其中高速公路972千米,是2001年的11.6倍。自1997年建成第一条地铁线路,至今已开通运营13条地铁线路和1条有轨电车线路,运营里程已达390.58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
广州近年来大力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新白云国际机场201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超6500万人次,达6583.69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全球第13位;货邮行吞吐量达233.85万吨;通航城市208个。空港产业方面,2017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综保区进出口总值约165.9亿元,空港口岸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超37亿元,同比增长超50%。报告指出,广州空港经济区已初步成为全国最大空港物流中心。
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广州加快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2017年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90亿吨,位列国内沿海港口第三、全球第五。珠江航运指数于2016年正式发布,“珠江价格”增强了广州航运价格“话语权”。
经济和城市高速发展的40年间,广州居民生活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2017年,广州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400元和23484元,1979-2017年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3.3%,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4年末广州城区常住人口已超千万,晋身全国超大城市行列。
随着居民生活的改善,居民消费变得活跃。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02.59亿元,是1978年的550倍,自1988年起连续30年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位列第三;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旅游休闲成为新增长点,2017年旅游业总收入为3614.21亿元。
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卫生医疗服务逐步提高。2017年末,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43万人、540.80万人、1161.68万人、579.31万人和518.92万人。2017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3316元,位于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广州积极完善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17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058个,卫生机构床位9.02万张,比1978年增加7.31万张;每万人口医生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55.41人和91.05张,分别比1978年增长1.2倍和2.1倍。在教育和文化方面,2017年,广州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等学校在校生、小学在校生分别为106.73万人、93.59万人和100.47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48.2倍、1.4倍和76.5%。2017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4间,博物馆和纪念馆31个。
加快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同时,广州市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广州蓝”出场率越来越高。2017年,全市细颗粒物(PM 2.5)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32%,建成3400公里绿道,大力打造都市花海,擦亮“花城”这一城市名片。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43.0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150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7年广州GDP是1978年的126倍。
1990-2013年,广州GDP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自2010年广州GDP冲破1万亿元后,近五年来每年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2013-2017年分别超过1.5万亿元、1.6万亿元、1.8万亿元、1.9万亿元和2.1万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5%.若作为一个经济体参与排位,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各国GDP,广州可排在世界各经济体第38位。
在人均GDP方面,按美元可比价格计算,1985年广州人均GDP为784美元,2014年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2017年达2.23万美元,是全国的2.53倍和广东省的1.86倍,可排在世界各经济体第36位。按人民币可比价格计算,1986-2017年广州人均GDP年均增长10.1%。
从全国各大城市经济水平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八位,不仅低于京、津、沪,也低于沈阳和武汉等国内主要城市,但到了1989年广州跃居全国第三大城市经济体,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此后到2015年的27年间,广州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三。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广州财政收入也呈稳步增长态势。1978年广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3.65亿元,2017年达1536.74亿元,是1978年的112.6倍;其中,税收收入从1978年的8.6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7.49亿元,增长138.9倍。2017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5947亿元,其中,上缴中央、省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三,对全国、全省财政的财力贡献很大。
40年来,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广州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以工业为主导转为以服务业为主导,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演化为“三二一”。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为1.03:27.95:71.02,第三产业比重较1978年大幅提高41.28个百分点。
在工业方面,2006年以前广州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与此同时,近十年广州工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到2017年,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1%。
在三产方面,40年来广州的传统服务业逐步过渡为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2017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69亿元,是1978年的158倍。与此同时,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由3.1%上升到12.8%。
2017年广州首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体系,并取得第37位的好成绩;成功举办2017《财富》全球论坛和国际金融论坛全球年会等重大国际金融活动,实现了从区域金融中心到全球金融资源配置中心的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企业规模数量不断增加,盈利能力明显提升。2017年,全市法人单位33.68万个,是2001年的3.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09.30亿元,是1978年的187.0倍;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019.84亿元。
广州积极探索推动新业态发展,经过多次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产业展现活力、新业态蓬勃发展,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2017年,广州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9.3%,2013-2017年年均增长39.7%;网上消费带动快递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快递业务量39.33亿件,同比增长37.2%,2013-2017年年均增长49.1%。
在产业结构和消费需求升级带动下,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7年广州市汽车产量310.81万辆,比1978年(0.23万辆)增长1350.3倍。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液晶显示屏、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民用无人机、环保、医疗设备等一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产品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广州提出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成功引进富士康、思科、LG、科大讯飞、百济神州等一批企业项目,工业向高端化发展。
40年间,广州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为开放型经济不断注入动力,引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7年广州进出口总值为1432.50亿美元,是1987年的66倍。2017年,广州出口总值为853.20亿美元,是1987年的83.3倍,出口商品从农村土特产品、中低档工业品为主转向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其中,2017年广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4.7%提高到17.2%.出口市场从港澳为主向美国、欧盟、日本、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市场拓展,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广州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24.6%。
根据中央政策,广州在利用外资方面开拓创新,多次领全国之先,201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2.89亿美元,而1979年仅为165万美元。截至2017年底,累计吸收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1161个;世界500强大企业累计已有297家进入广州,共设立921个项目。
自贸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南沙自贸区2015年挂牌以来,新设企业50318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321家,已落户9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103家总部型企业;外贸进出口从2014年的1291.4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951.7亿元,年均增长14.5%,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0.3亿元发展到72亿元;至2017年底,落户区内的航运物流企业累计达4802家,增长超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