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记忆妙招 探寻学习策略
日期:[2018-12-23] 版次:[07] 版名:[心声热线]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很多事,当发生的事装进我们的大脑,便形成了我们的记忆。然而,我们到底是如何把这些事情记下来的呢?近日,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在心理课堂上玩起了记忆力测试游戏,同学们亲身验证了一个重要的发现:记忆有时不能完全复现信息,它有时会“欺骗”大脑。
期末考将至,我们可以如何找到记忆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记得更多、更牢呢?下面,就让本期“眼镜先生”带我们边玩边学边记吧!
本报记者 吴敏婷
本期“眼镜先生”
孙玉伟老师(广州市第一中学心理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江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实验一:两名心理学专家——Christopher F.Chabris和Daniel J.Simons于1999年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让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观看一段传球的视频,要求他们数出3名穿白衣者传球次数,而无需理会3名黑衣者。那些人传球时,一个穿黑色毛茸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他们中间,面对镜头捶打胸膛,在镜头前停留9秒后退出(如右图)。当视频播完后,一半志愿者回答没看见“大猩猩”上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记忆对信息的加工是有选择的。通常,我们会优先记得我们认为重要的。
学习策略启发:顺应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带着重点进行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要去地毯式地记忆。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多次重复记忆时,每一次给自己不同的重点,这样我们就会把学过的知识记得更完整。
实验二:实验者把12个单词排成一行,让测试者来记忆,看哪个单词最容易被遗忘。结果表明,没有一个人会记错第一个或第二个单词,但第二个单词以后错误率逐渐增多。中间的错得最多,但越往后,错误就越少。最后一个单词错误的也极少。实验证明:材料的头尾容易记。
学习策略启发:基于这个发现,首先,我们可以把重要的内容都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其次,对于很长的文字,建议大家,不妨把它“大卸八块”,分成小块来记忆。最后,既然我们对开头和结尾的材料印象最深刻,那么,不妨把每一小块材料轮流放在开头和结尾,几次下来,所有的知识点也就记住了。
实验三: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给被测试者一组数据(或颜色,声音等等)。结果发现大多数被测试者只能记住7样左右。此实验得出:人类短期记忆一般一次只能记住5~9个组块。其中,组块是指一个对我们有意义的整体。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组块,一个单词也可以是,甚至一段文章也可以。
学习策略启发:既然记忆容量有限,我们要将零散的信息进行分组记忆,并以5~9个组块为一单元。另外考虑到“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我们还可以通过人工意义法(谐音法、联想法等)把小一些的组块联合成较大的组块,从而增加我们记忆容量。
实验四: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选用了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比如ejidju、mcueyf等等。他刚开始能完全背诵,然后每过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记忆保持量进行测试。最后,他根据时间和记忆保持量,描绘出了遗忘规律曲线(如下图)。这条曲线揭示了:在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其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先快后慢”规律。
学习策略启发:实验深刻启发我们,学习要及时复习,多次复习的时间点可以设置为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另外,我们还要通过自测形式,核实自己易混淆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保证我们记忆更精准。
本期“眼镜先生”:巫凯旋老师(广州中学心理教师)
陈胜(化名)前不久在搭乘公交车时,用手抠了一下额头上的青春痘。一开始他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突然一个念头闪过:“刚才手扶着的钢管肯定有很多细菌,这些细菌会不会已经通过伤口进入我的身体?”陈胜越想越慌,他还担心,万一别人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取笑自己怎么办?带着焦虑的心情,他来到咨询室寻求心理辅导。
心理分析:
陈胜刚升上高一,还处于适应阶段。心理老师跟随陈胜的感受探索如果被细菌感染以后的情况,发现他内心藏着不少秘密。原来,陈胜担心自己受到伤害,变得不健康了,其他同学会取笑自己,不跟自己交朋友。
进一步的面谈,老师了解到,陈胜在初二时严重偏科:理科很好,文科很差。数学曾获得年级第一名,语文则是倒数几名。后来由于玩游戏等多种原因,陈胜变得不喜欢读书,有时还跟同学发生争吵,甚至讲粗口等,同学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差。有几个调皮的同学开始取笑他,说他脑子有问题,像个傻子。陈胜很不开心,经常一个人呆坐,上课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一开始,他尝试抗议别人的取笑、与对方争执;慢慢地,他发现同学都开始疏远他,不敢和他玩。
此后,陈胜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有时想到别人嘲笑自己,有时则想到游戏的场景。有几次他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内容,如“我就是王”。他感到很困惑,就忍不住问别人有没有听到。这一问不得了,大家都说没有听到,那几个跟他有过矛盾的同学则一起说他是“神经病”。陈胜为此甚至跟同学产生了肢体冲突。从那以后,他越来越频繁地听到奇怪的对话。后来,陈胜被送到脑科医院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才好转。
现在,陈胜虽已升入新的学校,但他仍然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整天小心翼翼地生活,担心别人猜到自己的想法,担心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像“傻子”。陈胜也很在意别人的行为,如果发现有些同学不太合群或者比较特别,他就不太敢跟对方交往,担心自己被异常化,重蹈初中的遭遇。
建议对策:
心理咨询师非常认真地倾听陈胜诉说自己的过去,跟他一起探讨这段经历中失去和得到的东西,同时肯定陈胜为提高人际交往质量所做的努力。
陈胜第二次过来时,很开心地分享他不再觉得自己傻了,也不担心别人说自己傻,因为他发现以前的同学并没有在新的学校,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他过去的情况,而且现在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都比较友好,他觉得自己可以重新开始。陈胜的变化让咨询师感到很惊讶。咨询师只是认真地倾听了他的故事,跟他一起探索内心的感悟,并给予充分的支持,他便能开始肯定自己!
校园欺凌时有发生,言语方面的欺凌更加隐秘而难以发现。在陈胜的身上,我们看到貌似不起眼的言语伤害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一个内心有伤痕的同学,每天生活在孤立无援、担惊受怕的校园中,对他来说,那是很可怕的。如果在那个时候,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其他社会支援能够及时发现他的处境,给予一点支持,及时制止不该发生的取笑和攻击,他的天空将会不一样。
从陈胜的转变过程,我们也看到,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需要综合多方力量,共同合作,比如家庭的支持、学校的处理、医院的治疗、心理咨询中心的辅导等。现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形成以防为治的长效机制,有效保障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我们期待未来千千万万的“陈胜”将生活在安全、阳光的美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