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体
日期:[2018-12-06] 版次:[A04] 版名:[青调研]本报讯(记者 胡媛媛)今年6月,团市委立足广州区域发展和青年工作实际,以近年来开展穗港澳青年交流合作情况为基础,联合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成立调研课题组,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问题“深调研”工作,重点面向在穗就业创业及就读的港澳青年发放调查问卷955份,回收有效问卷883份,并对其中60名港澳青年进行访谈,深入研究分析港澳青年来穗学习生活、实习就业及创新创业的现状、困难和问题以及主要诉求,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和工作设想。
为解决港澳青年在穗就业创业和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对穗港澳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广州共青团以建设共融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体为目标,按照“1234N”的工作思路,即:打造1个交流合作平台,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少年交流活动2个基地,完善“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3个维度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大湾区青少年文化、研究、创新创业、志愿服务4个联盟,并配套开展“N项”交流合作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在文化交流、知识共享、创新创业、生活融入等方面需求,努力凝聚青年力量,共同助力广州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
目前,调研课题组已形成调研报告,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内地经济发展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广州地区港澳青年年龄在18-30周岁之间,以25周岁以下的未婚青年居多;受访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90%学历在本科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在从事行业方面。受访的港澳青年以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行业为主,占73%,其次为公共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占7%和6%。
在收入水平方面。87%的受访者个人月收入在10000元以内,月收入在10000-15000元之间的仅占6%,同时薪酬、福利待遇也成为影响他们对工作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在人际关系方面。75%的受访者认为其与内地朋友关系良好,能与内地朋友互信互助、接触交流及参与社交娱乐。
在对内地环境和政策的了解认知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加强粤港澳合作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并且认为内地现有的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更有助于自身发展。
六成以上在穗港澳生选择继续深造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港澳学生集中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等广州地区高校,主要通过港澳台侨联考方式入学。调查结果表明:
在所学专业的喜好程度方面。17.79%的港澳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59.40%的港澳学生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20.81%的港澳学生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专业,完全不喜欢自己专业的港澳学生仅占1.68%。
在学习压力方面。9.40%的港澳学生觉得压力非常大,50.67%的港澳学生觉得比较大,35.91%的港澳学生觉得压力不太大,只有3.69%的港澳学生觉得没有压力。港澳和内地的教育方式不同可能是主要成因。
在语言和文字交流方面。港澳学生普遍比较容易适应普通话及简体字。其中,48.32%的港澳学生能很好地适应,30.54%的港澳学生比较适应,14.09%的港澳学生不太适应,只有不到7%的港澳学生很不适应。
在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方面。港澳学生普遍比较活跃,26%的港澳学生经常参加社团活动,46%的港澳学生能自主参加社团活动,完全不参加的只有10%。
在毕业去向选择方面。近64%的港澳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41%的港澳学生选择返回港澳就读,32%的港澳学生选择留在内地就读,27%的港澳学生选择到国外深造。港澳学生选择留在内地求学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港澳地区无法考上理想学校;二是内地的学费、生活费相对较低;三是内地的发展机会较多。
在对内地发展及粤港澳合作认同方面。近81%的港澳学生认为内地发展前景好,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83%的港澳学生认为粤港澳合作能促进三地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对自身影响很大。
就业创业存在帮扶待遇的困难和问题
对广州相关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部分港澳青年认为广州就业创业政策发布渠道较分散,较难精准查找到港澳青年所需的支持政策。
广州创新创业平台对港澳创业青年的帮扶作用有限。78.5%的港澳青年创业者表示不了解广州广泛分布的各类创新创业空间、孵化器等平台。大部分港澳青年创业者对于创新创业空间、孵化器等平台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很有帮助的仅占16.8%,15%的港澳青年认为几乎没有帮助。
无法享受同等居民待遇。近90%的港澳青年认为未能享受医疗、养老、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内地社会保障。其中少数能享受相关社保(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的港澳青年,主要因为其父母在广州工作、曾在广州就读或供职于内地民营企业。
差异性政策阻碍。港澳青年在穗创业所遇阻碍方面,受访者表示主要为工商注册、营商政策、缴税纳税等。
学习生活存在学历认可的困难和问题
社会文化观念存在差异。由于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导致缺少共同话题。
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内地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港澳地区存在差异,如教师在课堂上较少与学生进行互动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港澳学生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
学校对港澳学生的关注度不足。部分港澳学生反映对学校政策的了解存在滞后性,与学校之间缺乏高效便捷的沟通平台。个别港澳学生表示,学校对港澳学生的建议没有充分重视,港澳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未得到有效回应。
学历认可存在差异。港澳地区普遍认同的内地高校主要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985、211高校。非985、211高校的港澳毕业生面临在港澳地区求职缺乏学历上的认可,在内地求职缺乏地域竞争力,使他们在留内地发展和返回港澳就职之间处于两难局面。
打造1个交流合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周系列活动。联合港澳地区主要青年团体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周,开展青年文化交流、就业创业、城市考察等系列活动,打造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多层次服务平台。重点围绕法律、金融会计、工业设计、中医药、社工及志愿者等领域,搭建大湾区青年专业人才的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穗港澳青年人才在专业领域的项目对接、业务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优化2个基地——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基地、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一是有序推进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争取市人才办、市发改委、市科创委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运营和功能提升等方面的支持,为港澳青年在穗就业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联合市港澳办,在现有61个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围绕国情教育、岭南文化展示、实习实践、研究培训、体验休闲、交流接待等功能定位,合作共建更多不同类型的交流基地。
提升3个维度服务体系——团市委“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在现有“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即“一网一站一号”服务体系)基础上,增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项目和功能,并做好宣传推广,使共青团成为大湾区青年来穗能第一时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
组建4个联盟——青年文化联盟、青年研究联盟、青年创新创业联盟、青年志愿服务联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岭南文化节系列活动,聚焦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依托微电影大赛、音乐会、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等形式展现和推广岭南文化精髓;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主题和需求,合作开展青年发展问题研究,共享信息和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榜样推选、“职得你来”国际人才招聘会活动等工作,构建集就业辅导、项目孵化、交流合作于一体的项目服务体系,为港澳青年打造“产、学、研、用”贯通的创新创业服务阵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环保志愿服务行动、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等重点项目,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在环境保护、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公益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