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青春疼痛文学的影像转化

日期:[2018-11-04] 版次:[A13] 版名:[电影]

在校园里被欺负过不算是件稀罕事,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根据郭敬明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由落落执导,五位新生代演员赵英博、任敏、辛云来、章若楠、朱丹妮主演的电影,诠释了回归校园现实题材的青春片也能发挥不可忽视的现实影响,尤其是这样由“青春疼痛文学”影像转化过来的电影,更是满足了我们对优质国产、优质IP走向荧幕的期待。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易遥由于无意中被间接传染了性病,在校园里遭遇了唐小米以及其他同龄人的施暴,故事围绕五位主角还原了校园暴力对青少年不容忽视的伤害。事实上,这部青春片并不是为了开谁的旧伤疤,而是放大了那些被轻描淡写过的伤害,纠正我们对暴力的冷漠。

 

将最真实的校园暴力搬上荧幕

小孩的世界,有时比成年人的更加直接和残酷,在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青春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多数青少年最容易犯错的阶段。因为在这个年纪很容易迷失方向,容易选择错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叛逆等负面情绪,而在这个时候,暴力的受害者因为心智上的不成熟而不敢反抗,并消极应对,电影中代表这两种对立形象的就是易遥和唐小米。

电影中,从易遥穿着旧校服穿越人流的那一幕起,便注定了易遥的“与众不同”,这种外观上的“不合群”使易遥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作为悲剧主人公的易遥身上少不了单亲家庭、家境贫寒等背景的标配,不仅如此,街坊邻居也给她贴上了“贱骨头”、“赔钱货”等标签,而母亲的职业、猝不及防的疣病都让易遥背负着精神、肢体上的双重伤害。与原著不同的是,电影中易遥是在无意中被间接传染的性病,这使得易遥在学校里被唐小米为首的校园暴力施暴者们冷嘲热讽,被泼墨水倒剩菜扒衣服,头发上被贴口香糖,被当做“病原体”一样被隔离和唾弃。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校园暴力,都被《悲伤逆流成河》一帧帧还原出来。

 

用文字激发情感,借情感勾勒形象

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在剧情设计上顺应了悲剧故事的规律,从女主最初的受害,到后来的反抗失败,虽然最触动观影者的无疑是校园暴力这一主要剧情,但在台词的编排或场景设计上也别具一格。电影在台词的编排上保留了部分带有小说韵味的文学特质,比如“你活在光亮里,才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这样意味深长的台词,引发观影者的遐想和共鸣;然而在场景还原上电影则没有墨守成规,比如当影片的高潮部分易遥在江边痛斥施暴同学时,落落导演选了深色调为主的场景,如深渊般的滚滚江水和乌云密布的天空,都对剧情的气氛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围绕校园暴力讲述故事的《悲伤逆流成河》,不仅停留在描述暴力的层面,还不乏有曾温暖过易遥的温情角色:“阳光男孩”顾森西和不顾旁人目光紧握女儿手不放的易遥妈妈。但可惜的是,纵使有顾森西这样看过太阳从西边升人,也无法让光芒驱走易遥世界里的黑,这也使得易遥的遭遇在无求回报式的关爱衬托下,显得更加揪心。

 

沉默是暴力的催化剂,发声才是暴力的阻断剂

最好的剧本源自生活,因为它们不仅深谙软弱者的伤痛,也在挑拨旁观者的神经。从小说走向荧幕,《悲伤逆流成河》除了重现疼痛青春来寻求共鸣,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再做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因为面对暴力的冷漠,本就是一切暴力的源头之一,回首影片或现实中的校园暴力事件,促使暴力愈演愈烈的除了行凶者,还有那一个个由始至终保持沉默的旁观者。

今年7月5日,北京为解决校园欺凌,教育部首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对学校的调查时间和事件上报时间都作出严格要求,还设置了举报电话以及更严格的监管机制。相信,这些提案以及正在修缮的法律法规,应该可以对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产生强有力的震慑,但在全面制止校园暴力的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相关的追责、防范机制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保护受害者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呼吁校园暴力的围观者学会勇敢发声,相比让受害者尝试反抗,旁观者若能及时伸出援手制止,相信很多悲剧一开始就能扼杀在摇篮中。

作者:广东药科大学 詹小龙)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