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科技+环保,中学生也能玩转

日期:[2015-12-06] 版次:[06] 版名:[点击能量]
小组成员认真观察记录。

文/记者 黄嘉欣

每每谈到科学研究时,我们脑海中会联想起这样的场景:科研人员们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进行观察实验,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研究,最后将作品汇总成册,在高精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成果。但随着科技环保理念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尝试着研究科学问题。番禺市桥城中学的科技环保协会2009年成立,成立6年多以来,协会成员扩散思维,将绿色环保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翱翔在探索发现的世界里,收获很多新见识。


从身边入手,处处都有研究对象

科技环保协会主要面向桥城中学初一初二学生,固定成员五十到六十人,刚好能坐满一个教室。在每周,成员们会定时聚集起来开展一次课题研究,分五人一组,每个小组在课上讨论感兴趣的课题,协会指导老师李小平对申报课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提供指导。

今年2月,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介绍了雾霾的危害和治理雾霾的现状,引发了人们对雾霾问题的关注。协会成员看完《穹顶之下》后,纷纷开始思考,着手调查番禺地区的雾


霾问题。同学们不仅从新闻报道中发掘出大气污染这样关乎国家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还细细搜寻校园中身边与环保相关的小事,把研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垃圾分类意识,能够避免可回收物的二次污染,让生活环境更加绿色文明。协会成员不仅在校内呼吁全体师生参加校内垃圾分类,更主动举办了校内知识竞赛和知识培训,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协会还与雅居乐、昊龙、海伦堡、华荟社区居委会和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等社会环保组织联系,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进社区——请您一起来做环保爱地球活动”的环保活动。


在环保活动中,他们并没有忘记课题研究。他们针对学生、教师和家庭“垃圾分类”意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目前人们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报告。


点滴积累,汇成科研成果

原先协会的展示平台主要在校内,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开展系列环保宣传周,以及在科技一手文化节上展示科技发明创造开始,李小平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发现,在校外有很多科技环保竞赛可以展示学生的研究发明成果。于是,协会成员选取科技和环保结合的课题,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意与发明大赛等各级赛事,在竞争中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竞争中体验成长,累计已获得各级奖项共307项。

问及比赛的准备时,李小平坦言:“每次比赛的赛程都很紧张,如果平时没有对这些问题有深入探究,就很难在规定时间内交出满意的成果。所以,获奖并没有独门秘诀,只有日常对生活的观察和不停歇的准备。”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心日渐减少的湿地,协会小组成员便到南沙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服务价值与保护的研究。协会成员采访南沙湿地工作人员了解湿地情况,并来到湿地公园观察鸟类,到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站查阅资料,采集南沙湿地地区尘埃粒子进行采集和测算。据李小平介绍,这样的主题研究一般会包含许多与主题相关的子主题,采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访问和探究实验等多种方法。以观鸟为例,观察鸟类需要半年到一年的观察期,要坚持长期的观测,就需要成员们的耐心和热情。每个有热情参与的成员有机会参加比赛,辛苦的研究总会有所回报。历时一年的研究终于得出成果,南沙湿地项目已经通过番禺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现正在参加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比。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