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史古韵,从丝路传世界
日期:[2018-10-28] 版次:[03] 版名:[岭南文化]近日,广州学通社校园记者来到广东省博物馆,参加省博副馆长肖海明导赏“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活动。该展览分为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四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南粤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广东的历史画卷,在肖副馆长的带领下徐徐为游客们铺陈而开。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学校园记者们在这场细嗅粤史古韵的活动中对南粤历史有什么深刻的了解。
南粤历史文化主题采访活动策划:吴敏婷 黄嘉欣
图文整理/本报记者 吴敏婷 实习记者 马茵悦
校园记者 梁福强 吴黄琅 杨鸿 张旭栋
这天,我们有幸来到广东省博物馆,参加“馆长来了”活动,与馆长一起了解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而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沿海贸易城市,即便在海禁时期,对外的贸易也没停止,来往的船只更是络绎不绝,外国友人也因为高额的利润频繁来广州进行贸易,这也造就了广州文化的丰富性。
走进省博的“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馆,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文物,在微暗的灯光下,隔着厚厚的玻璃板,透露着历史的沧桑。这里有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文物,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美食文化、节日文化,还有起居文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广州的贸易文化。说起近代广州贸易,其标志性场所便是众所周知的广州十三行,又称“洋行”,顾名思义它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细想在那个闭关锁国的时期,为何清政府要开放广州这个贸易港口呢?我想,其主要原因便是贸易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关于出口的货物,本次展览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在展出出口货物的地方,别出心裁地以一艘木货船承载,使得参观者身临其境,仿佛回到那个商船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海上贸易时期。而在这小小的木货船中,展览了当年贸易的各式货物,最出名的要数丝绸和茶叶,另外还有备受外国人喜欢的香料。从这丰富多样的展品中,我们依稀可以窥见那繁荣的海上贸易场景。
除了商品上的交流互通,许多外国传道士也来到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他们大多为了传播教义,纷纷在这里建起具有浓厚西方建筑特色的大教堂,可谓是美轮美奂。听肖副馆长介绍,这些传道士大多都有一技傍身,学医的更是被清政府所看重,并为清政府所用,这些都在展览中有相关文献介绍。西方传道士不仅传播宗教信仰,更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到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
商品的来往,文化的交织,科技的进步,组成了一个既古老沧桑又新颖独特的广州。广州的文化,不仅展现在古董文物之中,更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如今,你在广州的某条街上走着,转头一看就能发现那些古老而熟悉的招牌;那些中西混合的建筑,风韵犹存;那些精巧绝伦的技艺,历久弥新。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三中学高二(1)班校园记者 梁福强
这天,我在广东省博物馆参加了由肖海明副馆长亲自导赏的活动,从中了解广东省历史文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与各国的交流及其深远影响。
古往今来,交流总是进步的基础。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与别国的文化、经济贸易交流更是数不胜数。
早在南越王时期,华夏民族就与别国有了文化交流影响。在“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馆,我看到从南越王墓挖掘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羽人竞渡”的图案(如图)。肖副馆长说,他最近去意大利考察时,发现当地的一种羽人图案与此很相似。
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进入与国外商贸交流的高峰期。当时朝廷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大力发展海上丝路的交通贸易。陶瓷、丝绸、茶叶等一系列极富中国特色的商品在海外掀起了一股热潮,特别是陶瓷制品深受海外市场青睐。朝廷对对外贸易的重视促使广东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及出口基地。
明代以来,环球贸易航线不断拓展,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工艺美术传播到了欧洲,让西方上流社会掀起了崇尚“中国趣味”的热潮,为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带来灵感。
在“一口通商”政策下,广州十三行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成为当时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对外海路贸易的商行。广州垄断了中国海路贸易将近一个世纪,因而成为宫廷内大量奢侈品的供应地和全国奇异洋货的中转站,也成为了清朝全盛时期中西贸易中心、通晓西学人才的中转站。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先辈们的智慧;眺望未来,我们努力创造更辉煌的历史!
广州市海珠区新滘中学初三(4)班
校园记者 吴黄琅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中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而广东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地被传承与发展。
最近,我们参加了广东省博物馆的“馆长来了”导赏活动,听肖海明副馆长解说关于广东的历史文化。活动中,我了解到,从秦汉时期“汉越杂处”开始,历经多次移民高潮,广东境内逐渐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为主要特征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主体民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三大民系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以及语言体系,互相影响,各取所长。
肖副馆长也讲到,广府民系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而潮汕民系则是在方言方面很有特点;客家民系由于所在地区经济较落后,所以客家人特别注重读书和发展农业。三大民系各自的特点延续至今,构成了广东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肖副馆长还告诉我们,身为广东人,必须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许多广东人生活在广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广东也是了解甚微,甚至连自己属于三大民系中的哪一个民系都不知道。所以,省博的“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以及导赏活动旨在让更多广东本土人了解广东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找到岭南文化的根,这也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三中学高二(1)班
校园记者 杨鸿
活动中,肖海明副馆长给我们讲解广东历史文化内涵。他的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从多方面、多角度介绍各种历史文物,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三大民系、海外交通与贸易、近代史等广东最具特色、最为闪亮的历史文化风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广东境内的三大民系分别为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
在展厅内,让我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是来自潮汕民系的内容。身为潮汕人,听到肖副馆长介绍潮汕民系的各种风俗礼数,以及建筑风格特色,都让我倍感亲切。
比较遗憾的是,这次展览由于部分展厅整修,我们没有看到更为精彩的部分,但是这次导赏活动依旧让我们收获满满。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三中学高二(8)班
校园记者 张旭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