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潮汕方言电影唤起家乡记忆
日期:[2018-10-21] 版次:[A13] 版名:[电影]作为一名潮汕人,我给电影《爸,我一定行的》的评分是5+2分,5分给电影制作本身,虽不是尽善尽美,但至少代表潮汕本土电影迈出了代表性的一步;2分给电影的潮汕生活写实,浓重的潮阳口音、乡民往来对话、节日庆祝等都让人遐想,并唤起脑海深处永不忘怀的记忆。
任何一部影片的出现,都会带着各异的评价,很多人给这部电影的定义是卖情怀,但其实它反映了这个海滨城市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部影片的宣传来自一篇一天就达到400万阅读量的推文,看完预告片的我有些许期待,但隐约还是有点担心正片的质量,直到周围的潮汕同学都去电影院捧场,影院几乎都是拖家带口地去看,大家笑了哭,哭了笑,直到彩蛋出现,全场发自内心一阵阵鼓掌。坦白讲,这部电影有很多不足,比如镜头的切换生硬不连贯,场景的调度不成熟缺乏可信度,故事线编排侧重点不突出,结尾结束得太过仓促等。
今天,我们不谈情怀,只谈电影想表达的几层内涵。
稀松平常的父子情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形象,经营着一个推车肠粉生意,以养活全家。父亲的扮演者现实中在汕头潮阳经营猪肉丸和熟麻叶,跟故事里的人设基本一致。父亲希望儿子369能坚持做好一件事,而好高骛远的369却总是不满足现状,便辍学和其他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
影片的高潮是,父子的矛盾在369的情绪爆发中化解,在经历种种事情后,369渐渐明白父亲的用心,一通电话,一句“爸,我想回家了”,把相隔两地的父子拉回家庭的温馨原点。于是,儿子从深圳辞掉网红工作回到家乡。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父亲坐在摩托车上,并把手搭在儿子肩上,这是父亲看到儿子成长后的欣慰,他理解儿子,承载着对他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这也是该片对家庭教育与家庭沟通的反思,父爱经常是一种沉默的爱,爱得更深沉。在父亲眼中,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作为后辈,我们更应该在顺从与反叛中走出第三条路,用心沟通,用行动沟通。有时候,我们要证明的并不是父亲的决策是错的,而是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选择。
真实的市侩形象和潮汕风俗
潮汕是一个文化体系相对独立的地域,如何在一部电影中恰如其分地展现潮汕的乡土风情并不容易,渲染得太多容易矫情,也抢了电影的主题。但这部电影做了很好融合,把潮汕当地乡土风情与故事线索紧紧相连。其中,影片的方言很生活化,既有主演的潮阳口音也有某些配角的轻声调口音。有人担心看不懂里面的笑点和真实含义,但展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很多笑点、泪点就算非潮汕人也有相似的观影体验,产生同样的共鸣。
电影除了体现人文情怀,不乏潮汕美食、习俗、风情、建筑等穿插其中。传统潮汕民居,以及拜月娘、英歌舞、营老爷、食桌等独具潮汕传统意象的场景都有出现,潮汕人是热情的、喜欢热闹的。导演并不避讳,既将文化里的精髓展示给大众看,也将文化里的糟粕一一摆出来;例如潮汕市侩的形象,坚韧而沉默少言的父亲,性格热烈的369,护着自家人名声的二婶,八卦泼辣的潘婶,仗义的损友曹基……影片中各类小人物一样真实、有血有肉,就像我们记忆中街头巷尾的潮汕人一样。
多而紧凑的矛盾冲突
影片中有几层冲突,一是地理上的冲突,农村与都市;二是人物和环境的冲突,安逸的农村和叛逆不安分的男主。潮汕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总想出去。369从一开始被父亲拒绝花钱买电脑做淘宝,再到父亲不同意他只身一人去深圳打拼,年岁渐长,周围的邻居早已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而离开潮汕,才是369人生转变的开始,网红身份让他收获不少粉丝也赚了不少钱,结果在直播平台卖假药让他与父亲关系进一步恶化,后来和好友曹基决定重回家乡,回到那个看似平淡却温暖的环境;三是人物和人物的冲突,不爱沟通的父子,渐行渐远的校园爱情,主角与配角的冲突。在外界新的信息影响下,369的想法已然和自己的父亲、深圳工作的暗恋对象、周围的邻居产生了距离。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四年学习中,随着眼界变宽,想要获得更多理解,想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年轻是我们在未知挑战中唯一的资本,尝试后输了也还有机会,也希望回头看到的是你们理解后的支持。
也许这部电影在结构上并不是那么严谨,会有一些穿帮的镜头,剧情也没那么跌宕,但这都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的乡土开创性和文化宣传力。看似平平无奇,却直击人心,给许多在潮汕或者在外的潮汕人,一个碎片式的回忆。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谢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