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孩子的一部电影,成年人的一张白纸
日期:[2018-10-07] 版次:[13] 版名:[电影]“但是生活不是这么简单。我想特别为我朋友的女儿们制作一部电影。我在头脑里打开了所有的抽屉,而它们都是空的。因此我认识到我必须制作一部只为10岁孩子的电影,那么《千与千寻》就是我的回答。”宫崎骏和美国一位著名影评人这样说道。
对于《千与千寻》的解读,自2001年上映以来层出不穷,有鸡汤式的坚强生活、不忘初心,或是解读为一部职场奋斗史,还有政治眼光下对20世纪帝国主义的影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独一无二的《千与千寻》,但诚如宫崎骏本人所言,他想做的,是要告诉孩子们怎样好好地生活在这现实中。
比起其它动漫作品,不少导演把他们的作品定位在“给10岁的观众”,然后去宣布是为了“整个家庭”。然而宫崎骏制作的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在特柳赖德电影节、在多伦多电影节,成年人都为之着迷,但他却宣称它是给10岁观众的。宫崎骏的纯粹使《千与千寻》干净迷人,赋予自己明确的使命——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对于成年受众,这部电影更像一张生活的白纸,留有无限余地,每个人都可以写上自己理解的故事。
故事从搬家的千寻一家说起,“第一次收到的花便是离别的花”,花在千寻手里紧紧攥了一路,面对陌生的城镇,她靠在车窗,眼神失落。开车太快的父亲走错了路,一家人误入神灵的世界,不知情况贪婪吃喝的父母被变成了猪,千寻被汤屋的主管魔女汤婆婆夺去了姓名,只给她留下一个“千”字,在这个世界,她和其他所有给汤婆婆打工的人一样,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只留下一个简单的代号。一个叫白龙的少年,他说他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却记得千寻的,他告诉千寻她的名字,提醒她,“如果忘记了名字,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整个影片围绕“寻找自己的名字”为线索展开,最终白龙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恢复的记忆使他变回了真正的自己。如果说宫崎骏想要告诉孩子们如何生活,那么牢记自己的名字,大概是他想教给孩子们的第一件事。
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是第一件事,另一件大概就是让你知道你所在的世界真实的样子。在宫崎骏的电影里,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正直的白龙也会去偷钱婆婆的印章;无情凶恶的汤婆婆,在千寻帮忙腐烂大人之后,也会充满微笑、感谢拥抱;即便是父母,也可以贪婪过度,吃太多变成猪;阴森的无脸鬼怪,也可以单纯寂寞,默默追随。千寻会惊慌哭泣、怯懦胆小,一出场大大的脑袋瘦小的身子,还全程摆着一张臭脸 ,俨然一副十岁青春期普通少女的模样。但宫崎骏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部观众与千寻共同成长的电影——一见之下,不过尔尔,故事再发展,会发现她“原来还是有点可爱的”,到最后我们终于走到这个人物的身边会惊呼:“啊,原来她这么有魅力啊!”
娱乐泛滥的社会,所有人都在追求感官与情节的刺激,迪士尼或好莱坞式的疯狂搞笑,人们以此填补空虚,儿童也不例外,娱乐过剩,知觉便淡化麻木,难分虚实,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反而无感,愈发不满于现实生活,因为现实不够“精彩”。《千与千寻》的一个巨大作用,便是唤起人们的知觉——我们在这个真实的世界生龙活虎,又偶尔犯错,爱恨交织,勇敢懦弱,只是这些错综复杂,已经完全溶解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难以察觉。宫崎骏将它们重新抽出,以此描绘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世界,虽无意说教成年人,却让我们意识到要那样生活。
影片的最后,千寻绑着神灵世界带出来的拥有“神奇祝福”的发绳,紧紧牵着妈妈的手,走向了通往现实世界的隧道。隧道那头,枝条已经爬上墙门,车里落满灰尘树叶,父母不知所以然,可千寻已经成长了。宫崎骏制作这部电影的目的,大抵就是如此纯粹:期望看完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都能走出这条隧道,带着异次元的祝福,有所成长,好好生活。而对于得到一张干净白纸的我们,则要做更多的思考来继续书写生活。
(作者:中山大学 赵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