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听听心理专家怎么说……
日期:[2018-07-08] 版次:[07] 版名:[心声热线]对于一个人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长大以后取得怎样的成功,生活得幸不幸福,会有怎样的命运和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其中的心理教育。
昨天(7月7日)上午,由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指导,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主办,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承办,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少年宫、广州青年报社协办的“广州未成年人保护大讲堂”第二讲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开讲啦!本次讲座诚邀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李江雪主任与家长、孩子们面对面,就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教育进行交流。我们一起回顾当中的精彩内容吧。
本报记者 吴敏婷
李江雪
现代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往往不明白心理教育的重要。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和获得的荣誉是0,健康就是前面的那个1,没有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用,其中的健康就包括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成功了也不幸福。
心理教育从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及,教育部这些年也不断发文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过我觉得心理教育最好的实施者还是家长,因为,家庭环境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命运就等于强迫性重复,一个人长大后的重要人际关系基本等于小时候他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奠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和情绪基础。跟大家分享以下两个观点: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离不开好的亲子关系。那么,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呢?首先,孩子得跟父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父母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双向沟通,而不能只强调让孩子“乖”,“听话”。传统家教中非常强调父母的权威,强调孩子对父母的服从。比如《弟子规》中所宣扬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看起来没有错,但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人,仅强调孩子对父母的服从,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内在需求就被压抑了。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只能变得弱小或叛逆。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家庭环境很优越,上初中后遇到一个同学给他起外号,经常取笑他并威胁着如果告老师就找人打他。他跟父母说过,但父母仅仅让他不要理那个人或打回去。结果,这名孩子压抑了几个月后得了抑郁症。但是,为什么孩子不敢反抗?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了解发现,这个孩子从小就很内向,父亲自认为很民主,但其实管教很严,孩子从不敢表达不同的意见。因此,当他在学校面对一个很强势很凶的同学,他又怎敢反抗呢。所以说,要允许孩子在家自由地表达情绪、并教会他们处理情绪,尤其是处理愤怒、恐惧、哀伤等负面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压抑情绪。
其次,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不能让孩子觉得只有听话父母才爱我,只有成绩好父母才爱我。现代社会,我们常强调一个人要有自信心和安全感,那么自信心和安全感从哪里来?答案是,基本来源于小时候父母的爱和肯定。如果一个孩子内心确定父母是爱自己的,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是值得人爱的,他就会相信自己,长大后遇到困难就会有勇气面对,不容易陷入抑郁,更不会去自杀。自卑的人内心总觉得自己不好,哪怕获得了成功也不相信会长久,遇到困难更容易灰心丧气,陷入抑郁和焦虑。
再次,好的亲子关系是放手让孩子独立,让孩子做他自己,鼓励孩子去实现他自己的梦想。求知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但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会厌学?那是因为孩子没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一种乐趣,而成了为父母学、为老师学,那怎么会有动力呢。内心没有动力,没有自己的梦想,怎么能学得好呢?即使学得好,到了大学也很茫然,也不开心,不知为什么而活。比如曾有一位大学生,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一直都很听话,学习成绩也好,考大学时想考到外地,结果却在父母的安排下上了父母工作的重点大学。他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意愿,生活越来越没意思,逐渐陷入网瘾不能自拔,学业完全荒废,后来又陷入抑郁症,不得不休学治疗。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而现在很多学生根本都不知自己真正的愿望是什么,仅仅是父母要求的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自己内心的声音呢?压抑到连自己都听不到,所以抑郁的学生越来越多。“郁闷”一度成了大学生中的流行词汇。我们说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准就是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而一个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内心抑郁自卑的人何谈心理健康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把重心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很少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临床中,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很多时候,家长改变了,孩子也就跟着改变。对于道理,很多父母都懂,也自认为对孩子很民主,但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意识到了也总做不到。这就要求父母自身得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觉得,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学点心理学,一方面了解自己的内心,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创伤,以减少对孩子的投射和控制;另一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管教孩子,才能事半功倍。有一个女孩才九岁,经常喊头疼,不肯去上学,被医院诊断为“忧郁症”。后来治疗发现,这个孩子其实没太大问题,她妈妈问题很大,过于焦虑控制,孩子一不听话她就情绪失控,往死里打孩子,之后又后悔自责。经我们劝说,她妈妈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分析后,孩子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所以,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首先父母自己得心理健康。自己都不健康,光教育孩子是没有用的,只能无意识地把不健康的心理传给孩子,一代传一代,形成不好的家族命运。所以,当代家庭心理教育,父母自身首先需要学习和成长。
高考、中考以及各年级的期末考都结束了。有同学说,考砸了,心里难过,不知道要如何面对父母;也有同学觉得,考得好不好已不重要,毕竟已经努力过了;还有的同学认为,努力学习了这么久,要趁机放纵一下,通宵看个球赛什么的……考后心态会影响我们下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那么,我们要如何调节考后心态呢?这期“眼镜先生”通过“广州青年之声”的平台,和大家聊一聊。
本报记者 吴敏婷
本期“眼镜先生”
孙静老师(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心理科科长 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心理科中心组骨干成员 广州市基础教育“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 广州市健康教育讲师团成员)
问:中考结束了,恰巧世界杯开赛,我天天抱着电视看球赛,妈妈对此非常反对。我觉得通宵看球是有点过分,但已经考完试,我总该可以“解放”了吧?为什么妈妈不理解?我的内心感到很挣扎。
——初三毕业生小吴同学
答:考后的“解放”心理是正常的,不仅是孩子,大人在卸下重任之后也会想要好好放松一下,所以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这种“解放”的心态。不过,任何的“解放”都要讲究一个尺度。通宵看球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我们来说,会让身体难以承受,确实不太适合。因此,建议小吴同学在选择放松的方式、放松的持续时间上都要再好好考虑。
问:那么,中考和高考过后的暑假,应该怎样更合理地安排生活?帮助我们调整考后心态?
答:首先对于初三毕业生,为了更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建议大家不妨通过QQ、微信或一些小聚会,向师兄师姐们“取取经”,了解一下高中的生活、学习情况,比如“八卦”一下饭堂的伙食、有什么特色社团、会开设哪些课程等等。另外,也可以到购书中心自行购买高中教材大致了解学习内容。对于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报读一些衔接班进行暑假学习,我认为这就要因人而异,也不是必须的。
对于即将升入大学的同学,我们高考后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志愿填报的规划。填报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以及高考分数,合理地填报院校及专业。有条件的同学不妨提前到新的校园走一走,了解学校的地理环境、人文气息等,从心理上更好地接纳。
另外,利用暑假完成自己许久之前就立下的美好愿望,比如学心仪的乐器、到社区当义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与同学结伴出游,增长见识;整理一下书房,翻翻旧课本和笔记,对过去的学习进行回顾,写下自己新的愿望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