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我是谁?”“我为什么开心或烦恼?”……建立自我认知,做最好的自己

日期:[2018-06-24] 版次:[07] 版名:[心声热线]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最经典的三大哲学问题。关于“我”的各种命题,不仅哲学家、心理学家在思考,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也都在不断追寻,希望可以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终极”答案。

所以,当你开始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意味着你可能有了困惑,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成长——因为你正慢慢地建立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体系,而一切都会清晰起来,好起来。

愤怒、委屈、烦躁、痛苦等负面情绪,并不可怕。这一期,让我们学会清理负能量,开启认知“自我”的大门。而当你能够对自己作出比较清晰、正确的认知时,情绪会变得稳定,内心也会充满快乐。

本报记者  吴敏婷


心理咨询室的故事1

如何面对一年前的“仇恨”

小铭,高中二年级男生。

这天,小铭对咨询师说:“我想报仇。我想找某A公开打一次架。如果打不过,我会继续找社会上的人教训他,直到他向我公开道歉。”

原来一年前,小铭刚上高中,和某A同宿舍,两人睡在上下铺。小铭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胆小怕事。某A却是学校里的“小霸王”,人人避之则吉。在宿舍里,某A大大咧咧,经常占小铭的便宜,例如随便用小铭的洗衣粉、香皂、纸巾,甚至穿小铭的拖鞋去洗澡。小铭抗议多次无效,某A根本不当一回事。直到有一次,某A又穿小铭的拖鞋去洗澡,回来时碰到小铭在找拖鞋,某A非但不道歉,还把脚一甩,拖鞋直飞过来打到小铭脸上。某A哈哈大笑,小铭却是怒极了,冲上去打了某A一拳。结果两人扭打起来,小铭明显不是某A的对手,还受了轻伤。虽然老师也要求某A向小铭道歉,但老师同时也批评了两人。事后,某A威胁小铭,说自己认识社会上的人,有很多兄弟,如果小铭不老实就随时给他颜色看看。

这次事件深深地挫伤了小铭。小铭一门心思要锻炼,要练武,要强壮起来。小铭认为,自己和某A的仇恨,一定要用武力解决,不然自己这辈子都无法释怀。

本期“眼镜先生”

冯清梅老师  (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副主任)

心理分析:

有同学说,小铭总是放不下一年前的那场冲突,耿耿于怀自己被伤及的自尊心,对某A的道歉缺乏诚意过于较真。但是我们更要理解,在小铭眼中,尊严比什么都重要。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只是强弱不同。小铭强烈希望通过练武、健身的方式,捍卫自我尊严,体会向他人说“不”的权利。这是值得尊重、需要得到支持的。只是,我们还可以有其他方式去表达自己,去捍卫自己说“不”的权利。

小铭强调自己需要在众多同学面前,堂堂正正地与某A干一场,才能洗清一年前的“耻辱”,才能改变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才能重新抬起头做人。其实,小铭放不下的是他的自我尊严,放不下的是他内心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人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以及在社会中的价值、位置的认识和评价。小时候,我们是根据大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标签自己。进入青春期后,自我开始分化,我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们通过父母、老师、同学对自己评价,以及自己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当我们清楚地知道“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该做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很清晰,就不容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事实上,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的角度,我们无需在意每个人的看法。另外,我们往往是把自己的想法投射给他人。比如小铭认为自己打架输了,就是被贴上“弱者”的标签。但实际上,这只是小铭的投射,周围的同学并不认为小铭个性懦弱,也没有看不起小铭。

建议对策:

小铭需要重建自我认知。可以在纸上写一写自己的优点、缺点,写下对自己目前状况的一个评估。小铭也可以让朋友写他们眼中的自己的优点缺点。当小铭这样做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重塑对自己的认知。

当收到他人的评价而感到愤怒、委屈、烦躁、痛苦时,可以尝试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了解这些愤怒委屈的背后,最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尝试调整自己的情绪。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

一个人是不是有男子汉气概,是否得到尊重,是否有尊严,不是看他是否孔武有力、能否称王称霸,而是取决于他自身的人格、能力,取决于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盛气凌人、恃强凌弱,也不忍气吞声,唯唯诺诺。我们清楚自己是什么人,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坦然接纳“我就是我”,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做自己。


心理咨询室的故事2

“我是怎么啦?”

前不久,正在读高二的张丽因为跟父母闹别扭,前来阳光驿站找心理老师倾诉,寻求心理支援。那天她来到“启心园”,小心地查看了周围没有认识的人,犹豫了一下才进来。张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较腼腆、谨慎、很有礼貌。

张丽说,自己感到很矛盾、很烦恼,一方面希望跟父母的关系能够改善,但往往事与愿违,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跟父母吵架。就在前几天晚上,她吃完饭,在房间看了一会儿手机,正准备放下手机开始学习,妈妈就提醒“该学习,不能玩那么久”。顿时,张丽觉得很不开心,于是干脆不学,又玩了一会儿手机,就闷头睡觉去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洗澡、吃饭、写作业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正准备要做什么事情,刚好父母就提醒她或者警告她该干什么了。她感到心里很不开心,甚至有些恼火,就故意不听父母的话,跟他们反着来,最后演变成亲子冲突。

自我剖析:

根据张丽的自述,我了解到,她不仅对亲子关系不满意,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遇到不少困惑。她认为问题在自己身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朋友很少。不管是普通朋友还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好友都比较少;第二,不知道怎么跟别人沟通。每次看到其他同学有说有笑,心里非常羡慕。但是当自己开口讲话时,很容易就冷场。第三,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生怕自己说的哪一句话讲得不恰当,结果反而搞得气氛很尴尬,找她聊天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第四,她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尽管有时内心不愿意,但还是会答应别人的要求,答应之后又感到懊恼。

在进一步的面谈中,张丽说,自己小时候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性格比现在开朗很多,但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就慢慢变成这样。现在的她跟家人关系不好,跟同学关系不好,成绩下滑了不少,对自己的怀疑却越来越多,发脾气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甚至感到对自己也越来越陌生了。

本期“眼镜先生”

巫凯旋老师  ( 广州中学心理教师)


心声为你

回顾与张丽的几次心理辅导,我发现这是一个自我意识的问题。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方面。在这个个案中,有几个关键的地方:

1.外部评价比较明显。张丽小时候性格比较外向、开朗,内心的愉快感受比较多,对自己的评价也比较高。后来父母的要求和负面评价越来越多、对细节问题的关注和提醒越来越多,让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变得谨慎小心,生怕哪里做得不好,自信心越来越低。

2.在成长的过程中,她尚未习得有效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是有能量的,长期压抑负面的心理感受,忍着不发,就像身上装了炸弹。由于她获得友谊的动机强烈,使得她尽力保持自己能被别人接受的形象,但在家里就容易引爆,使得她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跟父母产生较大的冲突。

3.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她的成绩下滑明显,出现了学业、人际、亲子等方面都不如意的局面。加上她对自己的外貌也不满意,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三个层面都不能获得有效的正面力量。

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眼睛里,留下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象,这些影像的总和代表一个人真实的“我”。在青少年的历程中,建议父母亲友多一些正面的、客观的评价,多一些发现和理解,对他们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