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公”黄皞:七子五登科 父子两乡贤
日期:[2018-05-03] 版次:[A07] 版名:[广州好家风之五:勤学篇]位于炭步镇的塱头古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塱头黄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明代著名官员黄皞,最受村民推崇,他家规严谨,教子有方,素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美誉。
文/武威 宋昕航
“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开仓赈灾”、“建青云桥,造福乡里”……黄皞的家风故事,至今在当地传颂。黄氏的8条家训:“孝悌宜敦,乡党宜睦;礼让宜明,廉耻宜正;习读宜勤,农桑宜重;节俭宜崇,非为宜戒”,亦深植于后裔心中。
花都塱头古村有一座著名的友兰公祠,在公祠的门匾上方,有一副壁画,画中有四颗白菜。据古村的黄氏后人说,这个白菜寓意深刻:即使粗茶淡饭也要供孩子读书。
黄皞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刚正不阿;他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他的教导下,他的7个儿子中有5个考取了功名,成就了“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为此,皇帝恩赐两道楹联嘉奖他的功绩,此举带动了当时好学成风。因为良好的家学传统,黄皞的子孙读书也极为刻苦,他的两个孙子也考取了功名。
塱头古村办学成风,据族谱记载,塱头古村共有书院、书室24座,祠堂8座,全村曾科考及第的秀才27名(含以后晋升的举人、进士),举人19名(含以后晋升的进士),进士14名。这种书香之家众多,在广州,甚至广东也是罕见的。
明武宗正德二年,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黄皞被迫辞官。回乡后,他见塱头村出入口旁的河涌要靠渡船运载来往行人,很不方便,便主动捐资并发动乡民集资修建桥梁。他希望乡里读书人能仕途顺利,定名“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又把河涌定名“鲤鱼涌”,含“鲤鱼跳龙门”,科举高中金榜之意。“青云桥”至今仍存于村中。
黄皞寄望后人能够尊学重教,富者仁心,为国为民。因此,“孝悌宜敦,乡党宜睦;礼让宜明,廉耻宜正;习读宜勤,农桑宜重;节俭宜崇,非为宜戒”的家训一直流传至今。
黄皞一生清廉,政绩显著,明朝正德皇帝颁旨嘉奖,赠他一只木鹅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到家乡的河中漂流三天,木鹅流经之地,两岸五里以内的田地便归他所有。
黄皞奉旨到巴江河放木鹅,但又不忍心占百姓太多土地。于是,他暗中找了个小孩潜水把木鹅引入到一口池塘中停下,才没有把大量的土地占为己有。他的儿孙受他的影响,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
在黄皞重视文教的家风影响下,塱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之村。黄皞去世后,黄氏子孙都集成了黄皞的家训、家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