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塞志愿者:跨越国界 将知识传授给需要的人
日期:[2018-01-18] 版次:[A03] 版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明明安逸地生活在象牙塔中,却选择远赴他国;明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却选择探索未知。在第五批远赴塞舌尔的志愿者中,有这样两名志愿者,她们一个是队伍中唯一的“90”后,一个不远千里来广州只为报名援塞志愿者,在她们眼中,未知的挑战是一生难得的机会,对他国的援助是升华人格乃至提升民族自豪感的珍贵机遇。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塞舌尔的一年中,她们践行教师的职责,恪尽职守、孜孜不倦,用知识搭起中非友谊的桥梁。
采写:本报记者 李倩华 周司琪
作为广东第五批援塞志愿者里唯一的“90后”也是唯一的在校大学生,陆诗婷的援塞起点和大家略有不同,“我是作为候补队员,加入援塞队伍的。”
当年,援塞计划主要招募社会人员,是因为志愿者中小提琴教师的职位一直空缺,组织方才开始号召各学校推荐合适人选,而陆诗婷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破格录选,加入援塞队伍的。“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援塞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出过国。”
如果说得知援塞志愿是机缘巧合,那成功加入便是陆诗婷的努力使然。出身单亲家庭的陆诗婷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够健康平安地成长,等大学毕业了,找一份好工作,过上安稳的日子。
得知女儿要当援塞志愿者时,陆诗婷的母亲非常担心,在她看来,塞舌尔政治动荡,医疗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女儿去了会吃苦。“我收集了很多塞舌尔的相关资料,通过与组织方和历届志愿者交流,才打消了妈妈的顾虑。”
因为援塞需长达一年,还在学校的陆诗婷选择了休学,“这个决定对于我个人的前程很不明朗,我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援塞是个难得的机会,对一个从未出过国且未见过大世面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可以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为祖国外交事业作贡献是非常光荣的。”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陆诗婷通过层层选拔成为2012年援塞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陆诗婷与塞舌尔学生。
参与音乐会等演出12场,工作270天,累计教学540个小时,接收学生的年龄从6岁到70多岁,这是陆诗婷在塞一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能够给当地带去一些知识文化,是我志愿服务的最大动力。”陆诗婷说。“援塞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外交之旅、志愿者之旅、友谊之旅、更是自我成长之旅。”
由于塞舌尔师资有限,她除了教小提琴以外,还担起了出岛教钢琴和声乐的工作,这份工作需要她早上六点半出门,坐一个小时的船到另一个岛,教学时间从上午十点开始到下午四点半,“开始我晕船很厉害,有时遇到风浪大就更难受。”
此外,由于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资源有限,陆诗婷需要亲自帮学生调琴,并托朋友从国内寄来小提琴配件,赠予学校和学生使用。
从国内寄来学生乐团用的教材中只有大提琴和中提琴的部分,陆诗婷便自己翻译谱子,编配小提琴的内容。不仅如此,陆诗婷还利用休假的时间和队友组织去探访当地老人院,为他们带去中国的曲子。“付出的过程就是收获,坚定初衷朝前走,世界会为你的理想开路!”
因为在塞舌尔进行志愿服务,那一年,陆诗婷错过了和同学拍毕业照的机会,“不能和他们一起毕业是我大学时光的一大遗憾,但志愿服务却给了我另一番收获,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临出发前自己写下的格言:用汗水谱写无悔青春,用青春换取生命真谛,我志愿,我快乐,用心服务我最棒。”
2007年,18岁的付雅静刚上大一,当看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塞舌尔并接见援塞志愿者的新闻后,她立刻萌生了去这个非洲岛国当志愿者的想法。
那时,由于参与援塞志愿项目必须年满20周岁,且医疗、艺术等专业的志愿需求相对较多,在大连念英语专业的付雅静为此付出了和其他志愿者不一样的艰辛。“大学四年,我密切关注援塞的项目动态,无数次幻想自己去当一名援塞志愿者是否合格。虽然我没有医疗、建筑等专业知识,但我可以加强英语口语练习并自学对外汉语及西班牙语。”
2011年7月,付雅静大学毕业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当援塞志愿者”这个念头却在她心中挥之不去。“我不想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走上预定的轨道,工作、买车、买房,什么都看得到,我受不了。”付雅静说。
2012年,广州开始招募援塞志愿者,她选择辞职来到广州,“纵然有很多的不舍得和不确定,但这是我将近四年的梦想,它值得我为之付出。”
经过层层选拔,付雅静被选中成为援塞志愿者的一员,并成为这批志愿者中唯一的一名汉语老师。
付雅静手持援塞服务队旗。
付雅静和塞舌尔的学生。
当时,塞舌尔全国只有2名汉语教师,付雅静就是其中之一。在援塞的日子里,付雅静先后在10所学校授课,即使每天去不同的学校上课,最快也要两周时间才能走完。“学语言最重要还是语言环境,两周才能上一次课,对他们真正能学到东西的作用是很微小的,也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应对这一状况,付雅静在出发前便准备了几盘简单的中文歌曲卡带、汉语拼音卡片和一些课堂常用的游戏,用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付雅静也会跟学生讲述中国的点点滴滴,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由于教学地点大多隐藏在热带雨林或很难寻找的房屋群中,付雅静只能独自乘坐没有报站的公交车去学校。为了不错过站,她自己动手将10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标注在手机的GPS地图上,绘制“付式”志愿服务地图。
在付雅静看来,不管是教学环境的简陋还是奔波时的辛苦,如今想来,它们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大家一起包饺子、打火锅、做烘焙,玩游戏,看着印度洋一望无际的星空畅聊人生真的很美好。”付雅静说,“援外志愿服务,是把志愿者从原有的地理空间和社会关系中割裂开来,利用其专业知识能力,去开展专业性极强的志愿服务。能参与援外志愿服务,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丰富,对个人能力的锤炼,更是升华人格乃至提升民族自豪感的珍贵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