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第四届珠江街邻居节落幕 政府推动邻里建设初见成效

日期:[2017-12-28] 版次:[A06] 版名:[青视野]

近日,第四届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邻居节完美落下帷幕。本届邻居节以美珠江、话珠江、乐珠江为主线, 突出“水乡”特色,让社区居民参与治理河涌水,共同营造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发扬珠江街乡土文化,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自4 年前启动至今,这种以政府为主,让居民打开家门面对面交流,打造多形式促进邻里关系、推动邻里建设是否有所成效?本期我们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 李倩华 实习记者 郑洁芸




是什么“封”住了人心?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这句话似乎在逐渐成为过去,随着城市高速发展,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与各家各户的大门紧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邻里间趋于疏远,有些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像电视剧《欢乐颂》那样亲密的邻居已鲜少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对门相见不相识”已成为一种常态。“如果二十年前你问我认识自己的邻居没有,我会觉得好笑,但是现在真的是不认得几个了。” 家住在海珠怡乐村的段女士说,现在自己所在的小区有几百户人家,但是认识的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

“以前的老同事不少人都置第二套房了搬走了,剩下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了。”段女士说以前住的是单位宿舍区,旁边住的全是同事,互相之间很熟络,但是随着生活渐渐好了,十多年前家里就已经买了小区商品房,几年后又买了新房子,住的小区越来越高档,但是与邻居的关系则是越来越远。“住在小区里的都是东西南北来的住户,怎么可能认识,如果没有什么事,也不好意思去找人家说话。”段女士说。

城市中楼房越建越高越建越近,人心的距离却越走越远。特别是早出晚归的上班族,他们与自己的邻居趋近于零接触。而对于城中村而言,本地居民会熟络一些,但外来租户往往没有归属感,对邻里自然没有太多的关心。广州天河棠下村受访的33 位移民中,60% 的受访者生活相对隔绝独立,邻里关系冷漠,他们不认同这样的社区,也不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 甚至无意改变。贵阳人黄芳表示,外来人口没有城市归属感也是邻里关系日渐淡漠的原因之一。“这里的房子不是我们的, 土地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也没有这里的户口,我选择往这边住,主要是租金便宜, 大家平时也都各顾各的,没有交集。”黄芳说。


社区活动为居民搭建沟通“桥梁” 

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疏远的关系只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但如果邻里彼此关系融洽,不仅能让大家拥有愉悦的心情,而且能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以及社会信任的建立。

因此,社会各界也纷纷举办社区活动,以增进邻里间关系。广州华地城小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高层住户相对陌生,外来人口家属较难适应大都市的生活。社区人员多方了解调查之后, 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联谊活动,开展亲情式的服务,开展社区论坛,并对外来妇女儿童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亲子活动,逐步消除邻里间的隔阂,拉近了小区业主间的关系。

而南沙区珠江街的“邻居节”也颇有成效,点燃了邻里关爱互助之情。泰安社区的冯姨与一位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形成结对邻居,每月至少2 次以上定期上门采访。老人的儿子患有残疾,平时他们的日常生活由儿媳照顾。在老人儿媳生病住院期间,冯姨担起了照顾邻居的“责任”,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冯姨帮她做饭及其他力所能及的家务,还教其残障儿子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可谓是尽心尽力的邻居模范。

在前三次成功的范例下,珠江街迎来了第四届“邻居节”,今年更是融入了“治理水污染”的元素,让社区居民在同心协力营造优美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交流。从八月持续到十二月,珠江街开展了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邻里活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都参与到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从而搭建起邻里互帮互助、互信互爱的平台。据工作人员介绍,珠江街街坊中有一位精神障碍人士,过去经常砸路人,给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扰,也给社区安全带来隐患。经过家庭服务中心及相关服务机构的上门调解,他的情绪得到很好的缓解与控制,社区恢复了安全与稳定。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广州市各社区邻里关系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广州市文明办发布的2016 年度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成绩中,2016 年广州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平均分为87.69 分,市直部门专项测评平均分为90.99 分。问卷调查显示,九成五以上被访者对所在社区的邻里关系表示满意。居住在海珠区顺景街的小李告诉记者,她的爷爷喝完早茶回家时,突发心脏病倒在洗手间,而家人均不在家。令小李感动的是,第一个发现爷爷晕倒的不是家里人,而是自己的邻居陈某。陈某无暇顾及老人身上的排泄物,第一时间将他送往了医院。虽然爷爷最终去世了,但小李一家依旧十分感激邻居陈某。“我只知道这位邻居姓陈,平时也只是点头之交,但关键时刻真实应了那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小李说。


和谐邻里依然任重道远

虽然邻里关系在逐渐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冷淡的氛围在短时间内仍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变。新式的楼房让人们习惯了回家之后就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更多时候会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邻居。要想凝聚居民的心,首先得引导他们关心切身的公共利益,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一份子的权利与义务。通过“业主委员会”、“街坊论坛”等形式让居民在讨论社区利益的过程中建立统一战线, 使彼此间更加紧密团结。或者像本届邻居节一样开展治理“河涌水”活动,使居民由“知之者,变成好之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治水的实践中去,一起保护河涌的水资源,一起营造健康的环境。共同治水的过程,也是邻里间增进感情的过程。

然而,人与人的相互了解与联结并非一两次讨论或活动即可实现,须考虑社区不同的群体,立足本土文化定期举办活动。诸如南沙区珠江街同安泰社区结合本地居民、水库移民、归难侨等三大文化特色,以“环保”、“融合”、“互助”为主题,开展“他乡变故乡”之龙珠新村新发展视频拍摄等活动。平安社区结合当前社区的拆迁建设工作,开展图片展览活动,呈现拆迁前后的变化,让居民切实感受南沙发展的大潮流, 增强荣誉感。泰安社区则以社区“民间话题社”为平台,共同探讨社区热点话题,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南沙区珠江街“邻居节”的一系列活动像是一条联结陌生居民之间的“线”,为和谐邻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建立团结友爱的社区依然任重道远。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抓好手中的线,将其越拉越长。作为居民,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多关心、了解邻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配合社区工作。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